上市央企為何頻頻成為虧損大戶?
2014年預虧163億元,中國鋁業的一紙業績預告令人大跌眼鏡,這相當于“吃”掉2007年以來的所有盈利之和。據上證報資訊統計,在目前已披露2014年業績預告的145家央企上市公司中,業績預虧的超過30家,占比高達20%。而且,近半數集中在有色、煤炭等產能過剩的行業。
從2012年中國遠洋虧損95億,到2013年*ST二重虧損32億,再到2014年中國鋁業預虧163億,每年都有央企出現巨虧。而面對如此糟糕的業績,央企高管們總有各式各樣的理由。中國鋁業則解釋稱,去年巨虧主要緣于對部分長期資產計提大額資產減值準備55億元左右;電解鋁平均價格下降幅度大于成本下降幅度;以及對內部退養及協商解除勞動關系人員計提辭退福利費用等三大原因。
不過,有國資專家則認為,按照國資委在年度工作會議上提出“授權一批、下放一批、收縮一批、移交一批”的存量國資調整思路,即大央企管小央企,國務院國資委將部分央企移交給地方國資委管理等,那些在2014年虧損嚴重且處于產能過剩行業、很難扭虧的央企上市公司,將成為下一步央企重組合并的首選單位。很多投資者不禁要問,掌握著資源優勢的央企為何頻頻成為虧損大戶的呢?筆者分析緣因有三:
首先,央企出現大面積虧損,與行業大環境不好有關。煤炭、有色金屬、鋼鐵、水運、機械制造、造船等企業多陷于產能嚴重過剩格局,在一段時期內很難擺脫增產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少數虧損企業可能處于困難長期化。這次中國鋁業出現巨虧之外,整個有色行業的上市央企一片盡墨。東方鉭業預計2014年虧損3.6億元至2.5億元,同比下降7160.15%-10266.62%;五礦稀土預虧8400萬元至5400萬元。
再者,央企負責人都不是從下至上擇優而仕,而是由國資委空降產生。去年接替熊維平掌管中國鋁業帥印的是葛紅林,而葛紅林曾經擔任過成都市市長。在這種情況下,央企的高管層一方面要在戰略決策上受到上級部門政令的束縛,另一方面很多高管由政府機構空降至央企,對這個行業不了解、不熟悉,很容易造成戰略決策方面的嚴重失誤。
此外,央企巨虧與監管部門管得太死不無關系,此前有關部門往往鼓勵企業在經濟高增長、行業景氣度比較高的時候擴張產能,而不鼓勵逆周期擴張。結果一些央企在行業最高峰的時候大肆擴張,周期下行后,產能過剩問題自然就非常突出,巨虧就在所難免。
最后,央企負責人薪酬改革或使部分央企領導人為做低2014年業績。根據改革方案,對于考評不合格的央企負責人,不得領取績效年薪和任期激勵收入,而央企負責人考核又與公司業績情況掛鉤,不排除有些央企領導有做低上年業績以降低考核基數的想法。
同時,也不乏像中國鋁業新領導班子成立,把所有的業績損失都留在2014年,并充分計提擠干水份,將旗下贏利無望或微利的分公司打包出售,為日后的業績增長奠定基礎。在這種情況下,央企發生巨幅虧損將在所難免。
面對巨額虧損,部分績差央企開始重組。例如黑化股份、中航黑豹、國投新集、彩虹股份等央企公司,這些都預計2014年業績將虧損,但其股價卻節節攀升。事實上,已經有部分央企績差公司停牌開展重組。例如,國投中魯將重組變身醫療服務商;黑化股份目前正處重組停牌期,擬出售公司全部資產及負債,變身集裝箱物流公司。
擁有各種優勢資源的央企因何成為虧損大戶?其主因是,與民營企業相比,央企的效率不高,一遇到行業不景氣,虧損則無法避免。而且央企高管皆為空降,對該行業了解不深,更容易受上級部門的影響,在宏觀上作出錯誤的決策。更值得注意,隨著央企負責人薪酬改革推進,為了2015年業績和薪酬有個好開局,部分央企人為做差去年業績??傊?,上市央企出路在于讓其完全浸入市場化競爭,跨入到優勝劣汰中來,而沉迷于共和國長子之位,將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