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年的人口普查之路,折射出大國的科技崛起
作者|楊老師 來源|子彈財經(ID:wwwhygc)
“云上中國”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政府機構數字化、信息化轉型如火如荼,市場需求潛力巨大。騰訊政務云一直在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三駕馬車共同推動政務數字化的發展,與各地政府一同構建互聯網+政務生態體系。
大家都知道中國在世界上人口最多,但在建國后的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前,其實一直沒有準確的人口數據。只是在20世紀30年代曾有一次不完整的人口調查,說中國有“四萬萬七千五百萬同胞”。
建國后7次的人口普查,既通過“大國點名”數清楚了中國的人口狀況,也見證了新中國科技崛起的一段歷史。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除了紙填筆謄以外,用的計算工具是算盤。當時的人口有6億,數據統計靠古老的算盤完成,難度可想而知。
第二次人口普查是在1964年,當時處理數據的是手搖計算機,只能做簡單的四則運算、平方數等運算。
直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我們開始使用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當時參與普查的29臺計算機,其中8臺是由我國自己買的,21臺是聯合國資助的。
到了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時,開始采用光電錄入技術:
以往的普查,囿于當時的技術所限,其實并沒有完全擺脫“紙面普查”的一些缺點,例如耗時長且難度大。
到了今年的“七人普”,普查內容更多了,為了保證普查信息的高效、準確,還有在防控疫情這個特殊的情況下,騰訊和企業微信為700萬名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扛起了這次的智能化普查“大旗”。
1
從中標到上線,
8個月的艱苦攻關
從大概67年前的純靠算盤,到靠聯合國“捐助計算機”實現數據庫化,再到67年后人口普查的“上云”。很多專家表示,這次騰訊提供支撐的普查技術,是國家普查的技術變化,同時引領了國際上的技術進步,對全球統計工作來講有跨時代的意義。
因為中國人口基數大、情況復雜,正是騰訊攻克的幾個困難,帶來了這個“跨時代的統計革命”。
(1)767條審核規則
很多人對普查業務的理解比較簡單,以為普查要把人和身份證號對起來就行,但其實這些是在不斷變動的,例如新生兒和故去的老人無法及時更新在案。
普查存在窗口期,很多人在15天之內在多個地點出現,需要比對排重;另外,根據人口普查業務要求,騰訊云整理了767條審核規則,業務系統的開發一度大大超過了一開始的預期。
(2)必須讓數據高速、快捷、安全
騰訊政務云副總裁王景田介紹,由于人口普查數據的更新和查詢是在不斷交錯的,騰訊云為此進行了雙數據庫設計(生產庫、查詢庫),為了控制流程在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之內,技術團隊配合政府做了大量的優化。
在普查中,隱私保護又是“生命線”,為了全流程保護國家信息安全不會泄露、不會被竊取,騰訊雖然有互聯網巨頭本身的安全經驗打底,卻還是在全鏈路加密上下了大量功夫。
(3)疫情下,要度過8個月的攻堅期
據王景田介紹,騰訊云是在2月19號中標的,但是當時正值疫情期間,為了攻克這個難關,好不容易找到了場地進行了開發。最忙碌的時候核心人員每天只能睡三個小時,甚至在十一前后,項目組也只輪休了三天,后來大家基本都把核心技術人員叫做“大熊貓”,也給予了他們大熊貓般的保護。
但最后攻克問題上線后,騰訊云承接了每秒10萬并發請求量,每秒最高123萬查詢量,“大熊貓”們的努力,真的值得!
2
從計劃到保障,
700萬人的龐大考驗
為什么國家會把如此重要的項目交給騰訊?除了數據方面的能力外,國家也看中了騰訊的產品研發能力。
本次全國700萬普查員,通過企業微信進行任務分配和工作協同,并用企業微信上門摸排,同時普查對象也可以使用微信自主進行填報。
也就是說,在用戶端,“七人普”通過企業微信和微信互通,保障了普查員和普查對象的交互,提高了普查整體效率。
首先,放眼望去,只有微信能承接十幾億人在線應用,只有企業微信能承接700萬人的龐大組織。
但在這之前,全世界都沒有哪個企業有700多萬人的體量,所以根本也沒有設計過一款給700萬人企業用的辦公產品。所以這次普查,相當于把普查員們看成一個700萬員工的大企業,集中管理、學習及審核。
而管理700萬人也并非易事,據三十多年前的論文中記載,1982年的普查有70萬各級普查辦公室工作人員、109萬普查指導員、518萬普查員和862萬基層干部群眾積極分子參加普查工作,當年光是召集培訓、準備和統一考核就花了一年多。
本次的普查員培訓,再也不需要像曾經那樣把大家召集到考場進行考試了,只需要在騰訊的一個應用“樂享”中進行培訓和考試,直接在線上觸達到700萬人進行全員培訓,然后再進行隨機抽考,據騰訊相關負責人介紹,培訓在國慶前才陸續展開,距今也不過一個多月,相當于把普查的準備速度較多年前提升了10多倍。
其次,對于企業微信來說,解決了這個“700萬人體量”的架構同時,還要保證錄入、匯報及上傳數據等問題沒有差錯,而且企業微信還要滿足易用性。
所以企業微信也陸續在幫助分散在全國各地的普查員開發了在離線、弱網環境下填寫等方式。
騰訊企業微信行業高級總監王瓊介紹道,企業微信除了服務“七人普”以外還服務著千萬企業,保障發新版本的時候讓普查員的手機App和普查小程序能夠順暢穩定的使用,讓“七人普”系統的優化真正在于無聲處完成。
為了這些,很多企業微信的員工和騰訊云的“大熊貓”一樣,也是白天完成日常工作,晚上對接普查。涉及到很多不同環境下的測試環節,還有每次綜合做復盤進行后備保障。
3
從C2B2C到C2G2C,七
百萬與全國人民的高效連接
除了方便700萬普查員外,通過企業微信與微信互通架起了普查員到14億左右民眾之間的橋梁,拉近了政府和人民之間的距離。
騰訊企業微信行業高級總監王瓊表示,這次的人口普查對于騰訊的考驗,更重要的意義是考驗騰訊在C2G2C場景(政府對市民)的應用程度,C2G2C能做好,反向帶來的是政府利用科技手段做有效治理,面對各種各樣的突發情況。
大家都知道C2B2C的應用騰訊已經做得很好,其實C2G2C是C2B2C的一種創新,為政府提供了最直接提供最高效的惠民服務方式,民眾不需要做更多的操作,只需要在微信就能實現許多功能。
這種價值,不僅體現在“七人普”中,還在方方面面幫助側面拉動社會經濟。
例如今年在疫情中,騰訊更是提供了不少“C2G2C”的技術支持,上海市就基于政務微信上線了“一網統管”防疫專頁,連接了市、區、街道三級網絡,對市民實行精細化的管理。
當時上海全市工商企業復工率超過7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超過72%;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復工率達到了93%;均在全國前列。
以上都是基于騰訊政務云、企業微信等工具,為上海的區縣治理提供了網格化管理,精確到人,才能幫助上海的經濟以最快速度復蘇。
如果沒有疫情等特殊情況,大家普遍覺得對于政府管理體系來說,信息化的效果更多停留在提供“錦上添花”的工具層面,但是疫情期間騰訊各類線上應用,與政府管理機制的創新深度融合,顯現出“不可或缺”的作用后,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也錨定了后續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的重點方向。
據了解,在目前政府許多辦公項目的建設中,騰訊依托在云計算方面的優勢,構建了有著統一標準和數據共享的數據治理體系政務云平臺,為許多政府項目提供基礎的底層支撐,保障系統的穩定性,給政府的C2G2C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和可持續化的發展。
大膽猜想一下,如果未來“八人普”仍然選擇電子化的方式的話,有了這些年的沉淀,電子化發展迅猛,會更高效便捷。
4
大勢所趨的“云上中國”
就在寫這篇文章的同時,普查員也來到了「子彈財經」的家里,因為之前有摸底工作,整個普查過程很快,確認好信息簽字后,普查員就去了下一家。
「子彈財經」對經歷過五、六、七三次人口普查的大姐做了個簡短的采訪,大姐說:“今年這個企業微信填報相當好用,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樣背著重重的卡紙到處跑、還怕丟了。培訓也簡單,大家基本都會用微信,我們老同志也沒落下,現在我們基層很多工作都能用企業微信,這玩意兒真應該早點發明出來。”
其實大姐提到的“很多基層工作都能用企業微信實現”只是政務體系數字化的一個小縮影。
騰訊這樣的頭部互聯網企業,一直在努力通過自己的體系架構,連接政府、居民、物業和社區,打造G、B、C融合的數字政務體系。
目前,“云上中國”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政府機構數字化、信息化轉型如火如荼,市場需求潛力巨大。騰訊政務云一直在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三駕馬車共同推動政務數字化的發展,與各地政府一同構建互聯網+政務生態體系。
今年吳曉波在疫情中的演講提到:如果說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那么今天一座城市的“云能力”,決定了這座城市的應急能力。
以“上云”為支撐的城市底盤,其實已經成為了社會平穩運行和政府數字化治理的中堅力量,“云上中國”已經是大勢所趨!
參考資料:周起鳳.電子計算機在人口普查數據處理方面的應用[J].人口研究, 1983,7(1):23-27.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子彈財經(ID:wwwhygc),作者:楊老師
*文中配圖來自: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