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會揭秘:10%企業倒在初審黎明前
2012-10-15 09:48:02 責任編輯:王逸之 來源:理財周報
繼見面會和問核之后,企業隨即進入落實反饋意見階段,待預審員認為對企業情況已基本了解,無須再反饋時,預審員將出具預審報告,并安排召開初審會,進入預審最后一道關口。
然而,并不是所有擬上市企業都能走到預審的最后一關。深圳某保代告訴理財周報記者:“雖然初審會無權做出‘終止審查’的決定,但如果預審員覺得公司有很大問題,提的問題就會很多,無形中讓企業感到不能過會,導致企業主動撤回材料。”
預審員或將被提問
據了解,在發行人及其中介機構按要求落實反饋意見后,發行部綜合處將通知保薦機構提交發審會材料和用于預先披露的招股說明書(申報稿);保薦機構須在收到該通知5個工作日內提交材料;發行部收到材料后按程序安排預先披露,同時安排初審會。
理財周報記者從接近證監會的人士處得知,初審會由綜合部組織,一般于反饋意見落實后的第二個周就會召開,時間安排在星期二或星期四。當天到場的人員,有發行部主任、審核一處和審核二處處長、兩名預審員、綜合處以及發審委委員(至少組長參加)。由于初審會都是會里的人參與,并不包括發行人和保薦人,所以又被稱作“部例會”。
在初審會上,兩名預審員要就發行人的基本情況、初審中發現的主要問題及其落實情況對領導進行匯報,然后大家對企業還存在什么問題進行討論,由綜合處負責記錄,會后預審員要根據討論的情況修改、完善初審報告。
在初審會上,如果仍覺得有問題,會在會后書面告知保薦機構需要進一步說明的事項,并告知發行人和保薦機構做好上發審會的準備工作。但如果初審會討論后認為發行人尚有需要進一步落實的重大問題、暫不提交發審會審核的,將再次發出書面反饋意見。
其實,初審會曾經經歷過一次變化。“以前預審環節都是發行部在做,但初審和發審完全是兩套班子,所以導致初審和發審脫節。后來,在開初審會時,發審委委員也去旁聽,但這時并不能發表意見。”上述接近證監會的人士說。
上述深圳保代還透露,初審會將來可能還會發生一些變化,預審員的壓力會增大,在初審會上,發審委員可能會對預審員進行詢問,而在發審會上,則可能先問預審員再問保代。
“郭主席的意思是提高發審委的地位。目前發行部和發審委的意見重合度是99%,只有極少數不同意見,但以后情況可能不會這樣,”北京某券商保代指出,“目前發審委員看企業材料的時間很短,因此非常依賴預審員的意見,倘若還要對預審員發問,那就需要發審委員在預審會前后花更多的時間去研究企業。”
十分之一企業無緣初審會
見面會和問核環節過后,主板發行人和保薦人會在一到兩個月后拿到一份反饋意見,而創業板的反饋意見則在見面會前一天就會出來,并于見面會前一天或當天發給企業和保薦人。但在見面會上,預審委員一般不會針對反饋意見提問,而需要發行人和保薦人在落實反饋意見階段解決。
在不少保代看來,進入落實反饋意見階段也就進入了預審環節,是IPO各環節中最充滿變數的階段。
“如果預審員提出問題多且復雜,那回復次數就多,時間就被拖長。例如重大資產產權問題,一是辦手續的時間長,二是產權本身很難搞清楚。落實反饋意見到預審會之間一般需要3個月,長則達6個月甚至更久。”上述深圳保代說。
上述接近證監會的人士說,按照目前發行部審核的速度,每周依然只有不足8家企業能開初審會。
但時間長久并不是企業和保薦人最擔心的問題,最糟糕的是,很多企業根本無緣初審會。
據理財周報記者統計,截至9月27日,今年共55家公司被終止審查,另有24家處于“中止審查”。也就是說,有十分之一的企業倒在初審會之前。
今年2月,證監會將IPO預披露時間提至初審會之前。這意味著,擬上市企業會遭遇到更多的舉報信,發行人和保薦機構的壓力會愈來愈大,發行成本也將隨之提高。同時,這導致更多擬上市企業在初審會前就主動撤回申報材料。
發行部常勝軍在今年第一期和第三期保代培訓上總結:發行部審核IPO企業,2006年至今,6年共撤回292家,超過否決數量(231家)。撤回企業少數重新申報,多數沒有再申報。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