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賣公司?
(《資本前瞻》記者 肖青)2006年9月,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逐漸成長為中國車用潤滑油知名品牌的民營企業——統一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并入外資企業——殼牌中國控股私有有限公司。
該項收購案的完成,使殼牌一夜成為中國潤滑油市場排名第一的國際能源公司,而統一潤滑油之前的經理人李嘉,則由一家民企總經理轉變為合資公司總經理。
當年,李嘉的一段話耐人尋味:我們是一個民營企業,沒有強大的資源背景(基礎油供應),無法支撐下去。沒辦法,獨自撐不下去了,扛不住了。
李嘉的萬般無奈,李嘉的痛心疾首,想必很多讀者深有感觸。盡管每家被并購的公司不盡相同,但許多人賣企業,都是“不得已而為之”。但凡有志向的企業家,都想把自己創辦的企業在自己手上做大做強,甚至做成百年企業,怎愿拱手讓人呢?
然而,時代不同,國內民營企業面臨的經營環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無論是能源、化工、機械重工等傳統行業,還是互聯網、信息技術、新能源等新興行業,市場競爭暗流涌動,產業整合無處不在,優勝劣汰的戲碼每天都在上演。無疑,一樁又一樁并購整合案,推動著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一場又一場產業變革,牽引著中國經濟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
什么樣的公司適合賣
迫于競爭加劇、產業變革、融資無門、擴張受限等諸多壓力,原有的競爭方式和生存方式儼然已經無法支撐企業的發展,即便苦撐下去,也幾乎看不到隧道盡頭處的光亮。于是,盡快找到一個“真正能夠拿出現金來”支撐住企業運作的“大佬”,成了不少民營中小型企業共同的選擇。
然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誰會平白無故給你投錢呢,中國不像美國,到處都是“天使”。通過股權出讓,找到并購方出售自己手頭的股份,引領公司進入另一個發展階段的商業案例,越來越頻繁地見諸于商業報端。那么,究竟什么樣的公司適合“賣”呢?
1、面臨經營危機:這種危機可能來自方方面面,包括市場營銷層面、技術研發層面、品牌文化層面、財務壓力層面等等,總而言之就是,公司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若再不想轍,可能就倒閉了。
2、有借助外力迅速擴張的需要:有些中小型公司可能只專注于產業鏈上的某一個小環節,在這一個環節,它可能面對自身經營實力有限,或者這個市場本身的發展空間不大,要想獲得長足發展,就不得不借助外力來實現深度發展或者產業鏈上下游的延伸,或產品線的擴展,從而擴大市場容量,提高營業額,增強盈利能力。
3、發展遇到瓶頸:這類公司本身的資質可能并不差,但經歷前期的攻城略地后可能會面臨一些發展上的瓶頸問題,導致公司增速放緩。當然,對于每一家公司而言,瓶頸問題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可能很多企業都面臨過,那就是低價競爭問題。
每一個市場必然走向成熟,消費者也必然走向理性,但企業自身如果缺乏戰略眼光,沒有長遠的戰略規劃,一味的以價格取勝顯然是不可持續的。這種時候,它可能需要通過并購,借助大公司的資源來幫助企業實現這一步轉型,否則,不久后的將來,公司很有可能會被市場給“擠死”。
4、急缺錢:因債務危機、資金鏈斷裂等財務壓力而被迫走向并購的企業不在少數,與其丟牌認輸,可能找個大公司“賣了”還有些許收獲。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