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將打造成為國內模具產業生產基地
近日,前瞻產業研究院從安徽省合肥市政府印發的《加快中心城區工業優化布局轉型發展的意見》中了解到,該規劃中的中心城區,主要范圍指城市建成區,具體為二環以內和土地市場治理整頓后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審核公布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產業技術開發區、蜀山經濟開發區、廬陽工業園區、包河工業園區、瑤海經濟開發區(含新站綜合試驗區)、肥東經濟開發區(指原龍崗開發區)界定范圍。來合肥中心城區將通過“騰籠換鳥”,大力發展都市型工業、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立足打造成全省“首善之區”和輻射源。
為推動中心城區工業企業改造升級,按照優化產業布局、轉型發展的總體要求,合肥市計劃利用3~5年時間,將中心城區部分工業企業向同類產業或配套產業相對集中的地方轉移,實現產業集群式發展。國際模協秘書長羅百輝指出,中心城區轉型發展,并不意味著不發展工業,而是要立足各自優勢,解決好發展什么樣的工業和怎樣發展工業的問題,要以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現代工業體系為目標,使轉型同產業升級、產業集聚相結合,把搬遷作為提升產業層次的重要契機。
為鼓勵企業進行搬遷或者升級,合肥市將給予一定的補償獎勵。對列入搬遷改造計劃并實施異地遷建的工業企業,給予搬遷成本補償。企業異地新建廠房,其上一年繳納的排污費將作為搬遷后污染治理補助資金,專項用于“三廢”治理設施建設,搬遷項目在竣工投產納稅后,給予固定資產投資額5%的補助。
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推進,合肥市中心城區工業發展空間急劇萎縮,其水、電、氣、土地、人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也高于縣郊,節能減排、土地紅線、產業布局等綜合要素制約壓力不斷加大。同樣,由于開發較早,中心城區主導產業缺乏引領轉型升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撐,傳統產業中缺乏關聯度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項目。
結構布局上,中心城區70%的工業用地分布在省級工業園區外,存在集聚度低、散亂小的問題,40%的工業企業零散分布在工業園區外,不少企業廠房破舊、設備老化、工藝落后、經營困難,難以籌集足夠的資金進行改造、搬遷。國際模協秘書長羅百輝介紹,“十一五”期間,中心城區工業企業戶數、工業增加值、工業投資等各項指標占全市的比重都在逐年下降,中心城區工業的優化升級迫在眉睫。
根據《加快中心城區工業優化布局轉型發展的意見》,未來合肥市將主要采取異地搬遷、就地轉型(退二進三)、建設標準化廠房、企業自行改造、依法關閉破產企業等五種方式,推進中心城區工業企業優化布局、轉型發展,建設成為新型都市工業集聚、現代服務業主導、高品質生態宜居的全省“首善之區”和輻射源。
綜合考慮合肥市中心城區發展基礎和發展趨勢,中心城區工業發展將堅持“高端、高質、高新”的發展方向,形成各自優勢產業。其中,包河區發展以汽車、電力、航空及軌道交通等為主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廬陽區發展以模型模具制造、電工電器、食品加工、服裝服飾、印刷包裝為主的都市型工業,蜀山區發展以軟件開發制造、電子信息產品研發組裝以及以機電研發、精密儀器制造為主的都市工業,瑤海區發展半導體照明、服裝、家具、食品、印刷包裝為主的都市型工業,帶動合肥經濟快速增長。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