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價崩盤 都是四萬億惹得禍?
鋼鐵業寒意逼人,短期內難以有較大改觀,鋼廠將原因歸結于產能過剩、原材料成本高等慣有問題。比較勁爆的聲討來自年近八十的原冶金部副部長吳溪淳,他說“沒有四萬億投資計劃,就沒有今天的鋼價崩盤”。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三年前,四萬億計劃讓鋼鐵行業絕地重生,一時間鋼價再次攀升,高爐遍地開花。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7年全國粗鋼產能為6.1億噸,至2011年年底已達8.6億噸,其中2009年當年中國鋼材消費量比2008年凈增1.2億噸。這樣的救市之舉,舉世罕見。
長久以來,投資一直都是拉動中國鋼鐵業增長的最有效手段,這也塑造了國內鋼材的主要產品結構。四萬億的投資拉動了鋼廠的產能,造成產能過剩進一步加劇,進而導致目前嚴重虧損甚至“崩盤”的境地。在此邏輯下,產能過剩的確是導致鋼廠虧損的根本原因。但問題在于,對于中國鋼鐵行業來說,產能過剩問題近乎無解。
近十年來,鋼鐵行業都未能走出越淘汰產能越大的怪圈。通過行政性的產能淘汰來幫助中國鋼鐵行業走出虧損,已被證明是失敗之舉。2009年危機時,時任工信部部長的李毅中在國新辦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稱,“未來三年不再新批鋼鐵項目”,按照當時工信部發布的數據,當時中國的鋼鐵產能為6.6億噸,屬“嚴重過剩”。到了2012年年初,中鋼協會長朱繼民稱,2011年全國粗鋼表觀消費量為6.83億噸。若三年不增加一噸產能,以6.6億噸的產能,如何滿足6.83億噸的表觀消費量?
當下,政府對鋼鐵行業的宏觀調控思路,應當放棄沿襲已久的“產能論”。產能過剩與否,應該由市場來決定,而非根據產能來決定行業調控和管理的手段。否則便會造成市場好的時候大家悶聲發財、埋頭上項目;市場不好的時候,則是企業罵市場,行業罵政府。
控制產能失敗的另一個證明是大量違規產能的存在。據前瞻網記者獲悉,目前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的全國鋼鐵違規產能清查工作已經進入收尾階段,結果顯示,全國8.6億噸的現有產能中,有超過50%的產能沒有得到國家發改委的核準。這不僅讓相關鋼鐵投資和產業調控政策成了一個擺設;對于鋼鐵投資的行政審批制度來說,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任何一個行業都有其自身的周期性,漲跌輪回乃是常態。最近幾年的幾次鋼鐵行業危機的共同特征是,虧損最為嚴重的往往是投資規模大、產能高的大型國有企業;而大部分的中小民營企業不僅損失較小,反而不少會逆勢擴張。當下市場低迷,正需要企業自身為此前的沖動投資買單。
若回頭看,2008年下半年鋼鐵市場的跌勢比今日來得更加迅猛,鋼廠當時面臨形勢比眼下更加嚴峻。有市場人士說,2008年危機對于鋼廠是暴風驟雨,而眼下危機則是無異于凌遲。被凌遲的鋼鐵市場一片混亂,全行業陷入虧損,鋼價持續下跌。但即便如此,仍有很多鋼廠頂著虧損新上投資項目,企業在做虧損的買賣。
既如此,行業主管部門和鋼廠都必須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政府尤其應放棄“政策救市、產能淘汰救市”的思維。真正的救市之舉,乃是減少對市場對企業項目投資的干預,轉而構建一個公平的可預期的政策環境,完善淘汰機制,讓中國鋼鐵行業本身具備自我修復的市場機能。否則,只會讓鋼鐵行業進入積重難返的境地。
其實,除了那句勁爆的“沒有四萬億投資計劃,就沒有今天的鋼價崩盤”,在業界德高望重的吳溪淳還講道:“解決中國鋼鐵行業的科學發展問題,必須靠深化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用土地法、環保法、稅收法管理鋼鐵的建設和發展,取消行政審批立項制度,嚴格稅收管理,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通過市場機制優勝劣汰。”這正切中要害,如真能如此實現,鋼鐵業就有轉機了。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當前,隨著人工智能和算法的不斷發展,無人駕駛物流...[詳細]
- 施馨童:2025年中國包裝上游產業細分市場分析
- 吳小燕:中國商業遙感衛星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份額(附市場集中度、企業競爭力分析等)
- 劉海晶:中國礦用機器人行業投融資及兼并重組分析(附投融資事件、產業基金和兼并重組等
- 蔣金成:女性觀眾是大型演唱會的主力,觀眾社交觀演屬性突出
- 曾鏵:2025年中國火鍋行業消費市場分析
- 李佩娟:2025年中國及31省市母嬰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 廖子璇:2025年中國口腔種植市場供給分析:高水平口腔醫師供不應求
- 前瞻產業研究院:2024年中國洗衣機行業市場規模約1600億元 零售市場均價約1000元/臺
- 李明俊:【干貨】2025年絲綢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