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毒大米產地與化工廠為伴 重金屬治理為何如此難?
與化工廠為伴的大米廠
盡管攸縣官方表示涉事米廠周邊并無重金屬企業,但攸縣當地農業界的一位人士認為,僅根據米廠周邊10公里沒有污染源,就排除污染的存在,這并不嚴謹,“比如大板米廠的稻谷收購范圍就遠不止10公里,而是從周邊鄉鎮大量收購,像周邊的銀坑鄉、涼江鄉等,就有正在生產的鐵礦等工礦企業。”
從攸縣相關方面獲得的一份材料也顯示,攸縣重金屬生產企業眾多,規模普遍偏小,污染相對較重,已被列為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的重點地區。前瞻網獲悉,嚴峻形勢之下,2012年,攸縣政府提出污染綜合整治方案,明確下達“到2015年全縣重金屬排放量在2010年基礎上削減20%”的工作目標,并投入2000萬元資金,關閉24家污染嚴重的重金屬企業。
衡東縣的情況也類似。在大浦東洋米廠所在的大浦鎮,是衡東的工業強鎮,在面積不到20平方公里的大浦工業園內,集聚有東大化工、美侖化工、衡東氟化學等6家化工廠,以及金鏑有色、合林銅業等數家有色金屬企業。
“原來大浦鎮還有個隸屬核工業部的712礦,現在已經廢棄,它的很多廠房和設備都被化工廠租賃生產,有化工廠經常在半夜悄悄排污。”大浦鎮的一位居民表示。
5月22日,在這位居民帶領下,看到了工業園旁邊一個排污口,一些暗黑色的工業廢水和廢渣在陽光下泛著耀眼的青光,陣陣臭味撲鼻而來。這個排污口邊上有數家化工企業。據這位居民反映,此排污口白天排污不多,但時常在夜間偷排。污水經由雨水沖刷稀釋,分別流入農田和河流。
而此次涉事米廠所在的衡陽、株洲等地,均為湘江沿岸重工業城市,大量重金屬含量超標的廢水由工礦企業排入湘江。
湖南省環保局的監測數據表明,湘江水質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呈惡化趨勢,主要污染源為工業污染和生活廢水污染,工業污染中重金屬污染明顯,汞、鎘、鉛、砷分別占全國排放量的54.5%、37%、6%和14.1%。“十五”規劃以來,湖南的汞、鎘、鉻、鉛排放量居全國首位,是目前國內重金屬污染最為嚴重的河流。
理論上說,重金屬被排放后,可以通過兩種途徑進入水稻等農作物,一是工業廢渣污染農田土壤后,其中的重金屬顆粒被農作物根系吸收;二是重金屬隨工業廢水進入水體后,經由灌溉途徑,隨水分一起以離子形式進入農作物根莖系統。兩種途徑,都最終污染大米等農作物果實。
而重金屬污染嚴重的湘江水,日常會被沿岸很多農民用來灌溉農田。“以前衡東的大米從來不檢測重金屬含量,這里是重金屬污染重點區域,重金屬超標各方都心照不宣,誰去真正關注這個事?”5月22日,衡陽當地的一位官員私下對本報表示。
重金屬治理之難
據前瞻網了解,湘江流域內人口超過4000萬,初步形成了城鎮密集、工業集中的發展格局,湘江干支流兩岸大中型工礦企業達到1600多家。這一流域,集中了湖南省60%的人口和70%左右的GDP,在地方經濟發展的巨大利益作用下,污染治理并非易事。
東洋米廠所在的大浦鎮即是一個縮影。大浦鎮一位政府人士透露,2003年成立大浦工業園之前,當地GDP不到3億元,到2009年,大浦工業園共完成工業總產值31.2億元,實現稅收1.2億元,GDP增長10倍有余。
而同年,衡東縣的工業總產值為100.9億元,財政收入為4.06億元。兩相比較,大浦一個工業園的總產值就已近整個衡東縣的1/3。
因此,盡管地方政府近年采取多項措施試圖控制重金屬排放,但收效并不如人意。
此外,高昂的治理費用也是一個重要障礙。
如大板米廠所在的株洲市,是湘江沿岸著名重工業城市,2011年,該市決定將聚集了187家企業、重金屬污染最嚴重的清水塘老工業區整體搬遷,搬遷費用投入約需500億元。
但是,時過兩年,因資金缺口巨大,清水塘搬遷進展緩慢。為此,湖南省政協主席陳求發曾向全國政協提交提案,建議國家發改委對清水塘老工業區整體搬遷給予重點支持。
“像我們株冶,資產都是一些壇壇罐罐,怎么搬遷?要搬遷的話只能異地重建,沒有幾十個億根本下不來,錢從哪來?”上市公司*ST株冶董秘劉偉清反問。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