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縫中頑強生存的農業上市企業
(文 陳少華)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發展不足曾是構成我國高通脹的首要原因,而資金不足又是我國農業發展緩慢的一大突出問題。在我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和城鄉二元結構的基本國情下,農業不發展,農民收入不增加,宏觀經濟就缺乏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基礎,農業發展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利用資本市場,尤其是證券市場募集農業發展資金,是推進中國農業產業化經營深入發展一條新的重要途徑。
截至2012年底,滬深兩市共有農業類及農產品加工上市公司(包括食品、飲料、木材、家具、紡織品、紙類品加工)260家,占比10.49%;總市值1.67萬億元,占比7.99%。目前,我國期貨市場已經上市了大豆、玉米、早秈稻、小麥、菜籽油、棉花等13個農產品期貨品種,占已上市商品期貨品種總數的近一半。
資金短缺制約農企發展
發達程度不同的地區都能利用好資本市場,只要找準地方經濟的特色資源與自身優勢,將它們與資本市場相結合,找準突破點,就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以我國素來有“天然大溫室”美稱的海南為例,其冬季瓜菜、熱帶水果、南繁等都是其特色與優勢,但在擴大企業規模過程中,都受到資金短缺的影響。
海南農業坐擁許多獨特優勢資源,但是與發達地區相比,海南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還有很大差距,仍然以中小企業為主,普遍存在經營規模小、市場競爭力不足、輻射帶動能力弱等問題。
“我們公司想擴大規模,延伸產業鏈,做肉產品加工廠和飼料廠,但是算了下,需要6億元的資金。”海南某畜牧業公司董事長說:“而我們現在每年的利潤才3000萬元,如果單靠公司自身的資金積累,這需要20年。”
而從事蔬菜業的一家公司也在擴大規模中碰到了資金瓶頸。該公司董事總經理表示,公司現在主要從事蔬菜種植、批發和銷售,要做深加工方面,還需要2個多億元的資金,但由于沒有擔保,很難從銀行貸款。
目前我國農業企業的融資途徑主要是自有資金、銀行和民間借貸。由于農業本身就具有投資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同時還必須承受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導致農業企業在進行外部融資時困難重重,現有的融資渠道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產業化的資金需求。
各方扶持助農企依托資本市場做大做強
金融是經濟的核心,也是現代農業的核心,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過程中,離不開資本的支持,企業應該以寬廣的視野,在資本市場中尋找資金。數據顯示,農業企業進入資本市場,一方面可以直接獲得一大筆資金,擺脫資金困境。同時,通過上市,企業運營及管理也得到規范化、透明化,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經營水平。
證監會副主席姜洋在去年底的“風險管理與農業”高端論壇上介紹說,證監會將從四個方面進一步加強資本市場與現代農業的對接:
一是繼續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有效拓寬市場的包容性和覆蓋面,開發出更多宜農惠農的證券期貨產品;
二是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和大型專業化公司依托資本市場做大做強,推動有利于產業整合升級的并購重組;
三是推動科技、創意、資本與農業的全面對接,健全有利于農業創新發展的制度安排;
四是根據農產品現貨市場特性及變化情況,做精做細已上市期貨,研究推出新型避險工具,提升中介機構服務能力,完善農產品定價體系。
據新華網報道,深交所現有的1537家上市公司中,農林牧漁企業只有31家,而且這些企業與國外農業龍頭企業相比,實力很弱。如在深交所上市的8家種子公司,在研發上的投入總共只有2億元,而國外大企業往往在10億美元以上。
當然,上市也不是免費的午餐。資本市場有自身的游戲規則,企業要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而不是短期跑多快。例如,萬福生科,上市不足一年被曝出在半年報中虛增營業收入,導致成績由紅翻綠,出現虧損。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