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保護還是違法種植?出口歐盟食品19次檢出非法轉基因
各執一詞
迄今為止,在WTO框架下,關于轉基因農產品貿易,歐盟和美國各執一詞。
歐盟要求進口的轉基因農產品必須強制性加貼標簽,而美國反對,認為這是利用技術壁壘進行貿易歧視。中國亦要求出口到中國的轉基因農產品須預先取得安全證書和批準方可進口。
但這些米制品在中國和歐盟都無法貼上轉基因的標簽,因為中國農業部雖然在2009年為兩個轉基因水稻品系頒發生產應用安全證書,但尚未批準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種植,而歐盟亦未批準Bt63基因在其區域內為合法物質。
就為何會出現如此多的非法轉基因預警通報的問題,目前尚得不到農業部的回復。歐盟方面表示將盡快回復,但需要時間。
盡管官方沒有明言,但轉基因技術專家表示,試驗中難免有種子流出,收獲后的大米常常混入普通大米進入流通渠道,這都是因為“監管太難”。
“我們轉基因試驗的每一個步驟,都是要上報的,只有經過農業部批準才能做。”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教授林擁軍表示,試驗的每個環節都是嚴格按照2001年開始實施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及實施辦法來進行的。
在轉基因監管方面,農業部門的主要職責是“源頭管理”:包括研發單位管理、種子審定時的轉基因檢測、種子經營企業培訓與監管以及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轉基因生產許可證管理制度。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了解,轉基因植物品種在培育出來后,需要經過安全性評價階段,才能獲得安全證書。
安全性評價階段包括實驗室、中間試驗、環境釋放和生產性試驗四個階段。
“實驗室階段,包括在溫室內的階段,范圍可以控制。”黃大昉表示。
而中間試驗階段,據林擁軍介紹,試驗田一般選擇在農場里面,或者農科所里面,田地處于完全封閉狀態。
林擁軍表示自己實驗室的試驗田四周有2米深2米寬的“護城河”,以及3米高的圍墻。“在早期試驗和中試階段,管理是很嚴格的。因為安全性試驗剛剛起步,對早期材料要求也很嚴格。”
但環境釋放階段就要求到不同的水稻產區檢驗植物是否適應不同的氣候和生態條件,“這就要和農民合作了。”黃大昉表示。
下一步,“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有關轉基因試驗的實施辦法的規定,生產型試驗要求至少3個點種植,一個點面積超過45畝,這個時候管理不可能像中試那么嚴格。”林擁軍表示,如果再像中試那樣做成碉堡,成本就太高了。
按照規定,環境釋放和生產性試驗產生的試驗結果(即收獲的水稻)應該統一回收處理,“但是不排除農民看到這種水稻不用農藥、節約人工,就私自留藏。”黃大昉表示,在這個過程中,有時也會有種子公司介入私自育種,“這讓問題變得更為復雜,”并介紹,在中國研究實驗抗蟲棉時,就有這種情況,當時農民“非抗蟲棉不買” 。
而薛達元表示,《條例》雖然規定了種植面積,但在實際操作中,科研人員幾乎都擴大了種植面積,達到幾百畝甚至上千畝,這就使得管理更加困難。
除了被動流失,一些科研人員也創造機會造成轉基因水稻種子的“主動流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轉基因科研人員表示,確實有些科研人員未經申報就擅自進行試驗。
此前,綠色和平組織調查顯示,早在2005年,湖北多個地方的種子市場、農技站和種子站就在非法售賣當時尚未通過安全審評的轉基因水稻。2010年,該組織的調查發現湖北和湖南等地仍舊存在違法轉基因稻種的銷售。第三方的檢測結果顯示,這些轉基因稻種的品系為Bt63,正是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團隊獲得安全證書的品種。
而對于去年有媒體報道的農業部聯合環保部、衛生部等進行的中國第一次大規模調研轉基因生物安全,該研究人員稱并不知情,同時表示“每年農業部都會組織專家和地方管理部門檢查轉基因研究進展和生物安全性情況,研究進展和安全管理的檢查結果我們都是清楚的,但是不一定要公布。至于非法試驗,懲罰措施通常是內部進行罰款和通報批評。一定范圍內吸取教訓懲罰不當行為就夠了,沒有必要大肆宣傳,畢竟沒有像三聚氰胺和瘦肉精那樣造成實際的安全問題。”
在黃大昉看來,農業問題比較復雜,面對千千萬萬的農戶,同時中國有8700家左右種子公司,數量多,小而散。“經營者過多,環節過多,往往會有漏洞。”
“盡管已經有了安全證書,但是還沒有進行品種評審和商業化許可,種植轉基因水稻在中國還是違法的。”黃大昉表示,還是應該依法依規辦事,這就需要加強監管,研究單位做試驗一定要按規定辦理,而經營水稻種子的公司也要對自己的產品嚴格把關。
但農業部現在顯然更忙于轉基因的宣傳活動。在其主辦的“轉基因權威關注”網站上,宣傳活動對轉基因農產品的描述非常正面:轉基因前景廣闊、技術優勢明顯、轉基因作物已大面積應用、轉基因食品“人吃了沒事”以及通過國家安全審定的轉基因水稻和玉米與非轉基因作物同樣安全。今年4月,農業部還專門組織了轉基因知識媒體培訓班,隨后中國多個主流媒體也頻頻發文,正面宣傳轉基因農產品。
黃大昉表示,農業部做了很多工作,只是沒有說。但至少在目前看來,作為監管者的農業部和轉基因農作物的研發者,對于轉基因農作物的大面積非法蔓延,并不能有效地實施控制手段,力有未逮。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黃纓杰:重磅!2025年中國及31省市建筑節能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建筑節能政策上,從“十二五”的標準奠基、“十三五...[詳細]
- 施馨童:2025年中國智能手環銀發經濟分析:老年群體專用手環市場空間廣闊
- 成招榮:【全網最全】2025年運動服產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 李明俊:2025年中國醫療美容細分市場分析
- 柯素芳:【干貨】2025年物聯網芯片行業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 李明俊:重磅!2025年中國水下機器人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 袁業:2025年中國電力行業細分市場現狀分析
- 鄭晨:【全網最全】2025年靶材產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 成招榮:預見2025:《2025年中國中硼硅玻璃行業全景圖譜》
- 蔡志濠:【干貨】無人駕駛物流車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