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崔永元轉基因有害論站不住腳
土地面積逐年下降,每年大概減少耕地面積五、六百萬畝,這還是官方統計數,那些瞞報的、偷偷的、地方政府以各種名目轉變成為非農用途的,肯定也是有的,道理很簡單,地方政府有較高的積極性把農業用地轉化為非農用地,這意味著土地出讓金收入,意味著就業、GDP和財政收入。我們號稱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我們要把這個政策實行得好一點,只能是減少耕地下降的速度,耕地減少的這個趨勢沒法扭轉。
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日益突出。今年國家出臺了一個重大的戰略部署,拿出了70億來專項整治華北地區的地下水超采問題,解決節水問題。我不久前與農大的教授們一起到地下水超采的中心區衡水市,進行了現場考察。這也是治理的重點地區,這個地方的地下水位下降是很快的。我在現場考察了一下,有一口井,幾天前還在用,現在已經枯干了,電動井自動抽水,一個晚上抽出來的都是沙子,噴的到處都是。每年相當數量的井,現在都沒法用了,地下水逐年下降,現在很多地下水都是來自400米以下的,都是深層地下水,深層地下水基本上相當于礦產資源了。
京津冀三省,每年生產的小麥大概1400萬噸,這個地方生產的小麥,每生產一公斤的小麥需要1噸的水,1400萬噸小麥需要140億立方的水,什么概念呢?相當于我們整個南水北調全部的水量。所以現在華北地區的水的問題已經不僅僅是農業的問題了,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將來總有一天這個地方是無水可灌,無水可采。影響的就不僅僅是農業的發展,而是這個地方的人怎么生活。這個問題實際上十幾年、二十年前已經提出來了,但是從來沒有很認真地考慮,沒有真正采取有效的措施。怎么辦呢?耗水最多的是小麥,現在千方百計的想把原來的灌水次數減少,或者干脆停止小麥種植,把現在小麥種植改為其他作物的種植,等等。這涉及到復雜的技術、經濟和政策問題。
我們記得萊特·布朗當年說誰來養活中國的時候,開始講的是土地,后來就是水了,這個問題當時大家還不信,現在是越來越信了,華北地區僅僅是一個方面,西北地區、東北地區、西南地區,水的問題都很突出。
除了水的問題還有勞動力的問題,勞動力價格越來越高。宏觀統計我沒有,我這兒只有我們農大的數據,農大有1400多個農民工,我當校長六年多以來,不同工種不一樣,最少的、最低已經增長了70%以上,高一點已經超過了100%。這就是勞動力成本。并且勞動力成本跟化肥、農藥還不一樣,只能升不能降,是剛性的,這是很嚴峻的挑戰。所以很多地方農民為了省工錢,很多地方兩季改一季,原來南方很多地方冬天種油菜,現在不種了。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就是要求我們推進農業現代化,如何用更少的勞動力生產更多更好的產品,像小麥跨地區收割,主要的耕種收機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農業機械化有很多商機,包括種植業,包括園藝業,包括養殖業等等,都面臨這樣一個機遇。如果誰能抓住這個機遇的話,誰能得到生存和發展。我大概十年前到新疆去,一個兵團農場,一百多臺全新的進口棉花收割機,每年只用一周,其余的時間放在一個大院子里,整整齊齊的。當時看著覺得超前,現在已經是大勢所趨了。人工摘棉花,當時是每公斤5毛錢,現在已經兩元錢了。機械化必不可免。
我校的老師也做了很多研究,比如機器嫁接,把黃瓜苗嫁接在南瓜苗上,長的更好,手工的嫁接一個一個很慢,我們的老師研發出來了機械嫁接,效率非常高。還有鋤草機,當然還是實驗的階段,自動的能夠把草都鏟掉,最主要就是通過光電技術能識別什么是苗,例如玉米苗,排除法,只要識別玉米苗,其他的統統鏟掉。
應對農業挑戰,除了要做好節水和節工方面之外,第三個方面,其實很重要的就是生物技術。對于生物技術現在充滿了誤解,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怎樣理解。前天我接待了一個教育部的訪問團,一個100多人的培訓班,都是全國高校的干部,我講了半天大學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實踐等等,然后有互動環節,人家不問我教育問題,問了一個轉基因問題,大家熱烈鼓掌讓我回答。轉基因問題,我是外行,那些具體的科學道理我也說不很準確,但是作為中國農業大學的校長,這個問題是回避不開的。只要講農業科技,你就得講農業生物技術,轉基因不談大概沒有辦法,沒法回避。我們學校其實有很多個專業,除了生物專業之外其他很多專業,都涉及到生物技術問題,包括動物、植物。轉基因技術不僅僅是轉入,還涉及到轉出,把有害基因消除掉。比方說瘋牛病,我們的科學家發現了把某個基因消除就不得瘋牛病。還有抑制生長的基因,我們把這個基因消除之后,同樣的羊、同樣的牛、同樣的豬長的就更好。
還有的是也不轉入,也不消除,而是去測定基因。東北水稻有稻瘟病,我們有一個專家,發現有一種基因可以抗稻瘟病,只要水稻種子中含有這個基因,你就不用噴灑農藥。開始在東北農場試驗,人家不信,后來試驗了幾年,信了。后來,農場場長請我吃飯,并且到處宣傳,說真的是管用。
當然最多的還是轉入的基因。今年全國政協開會,農業和經濟聯組座談,國務院領導參加,找了幾個重點發言人,我是其中農業方面的代表,講農業科技問題。我一想轉基因問題是不可回避的,我說這個問題,我是外行,現在問題是什么問題?轉基因問題是一個科學問題,內行專家,生物科學家能夠說得清清楚楚,但是他們講的道理,老百姓聽不明白,政府官員也聽不太明白。所以老百姓相信記者,但是記者相信謠言——當然是有些記者。包括最近我剛剛接到一個朋友的微信,還在轉發兩年前央視新聞的一則報道,說法國科學家發現的,小白鼠吃了轉基因的玉米出了什么問題等等,這已經被證明是謠言了,所報道的實驗結果,已經被國外科學家否定了。老百姓相信政府,政府應該相信誰,這是問題。
其實科學家做的科普很多,有書、有視頻、也有文章,但是沒有辦法,老百姓不愿意相信。包括《讀者》雜志,去年發了篇沒有出處的小文章,說小西紅柿、彩椒等我們傳統沒有的產品,通通都是轉基因,完全是信口開河。轉基因問題的誤解太多了,弄的我這個農大校長到哪里開會,包括政協會、大學校長書記會,他們總是問我轉基因問題。我沒有辦法回避。后來我總結了五句話。有一次做央視節目的時候,楊禹問我,我說了五句話,沒有想到他寫到微博上了,總體正確,當然是憑印象記憶,個別地方不夠完整準確。我在政協內部會議上講了,借這個機會,我把這五句話再說說。
第一句話,轉基因這件事非常重要。如果不重要,那你隨便去炒作,不用管。我們國家來說,怎么樣應對資源減少等各種挑戰、增加產量、提高質量(包括黃金大米,完全誤報;胡蘿卜素,轉進去的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媒體報道有很大的問題)、保護環境等等,都很重要。要不重要就不折騰了,太重要了,不展開說了。
第二句話,用轉基因技術生產出來的產品叫轉基因產品,這個產品安全性如何?不能一概而論。這有點像蘑菇,你說蘑菇能吃不能吃,蘑菇也能吃,但是蘑菇也有吃死人的。要看轉什么基因。正因為如此,國家才要嚴格監管。
第三句話,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沒有問題。轉基因食品,相當于超市里的蘑菇。什么叫轉基因食品?是經過科學家們驗證的、安全的,經過政府部門嚴格檢驗批準上市的,叫轉基因食品。產品是通過這個手段出來的東西,沒有經過檢驗的。經過科學家檢驗,經過政府批準上市的這種轉基因的食品,是安全的,相當于超市里的蘑菇,超市里蘑菇的安全是基于經驗,吃了很多年沒有問題;轉基因的食品是經過科學檢驗的,它的檢驗比所有的食品都嚴格。
第四句話,美國是轉基因食品吃的時間最長、數量最大的國家。都沒有之一,就是最大最多的國家,到現在為止,從1996年到現在,沒有發生一例轉基因食品的安全事故。我們都知道,美國非常嚴格,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法律之嚴遠遠超過我們,技術手段也比我們先進吧。
第五句話,科學界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沒有爭議。最能夠誤導人的一件事,就說對轉基因的安全性有爭議。什么叫有爭議?你說有兩個人說不同意見,就能叫爭議?我舉個例子,我說去年政協投票的時候,沒有一個政協領導人得到滿票,我沒有看到媒體報道說,對于新一屆政協領導人的產生有爭議。主流的科學界、政府部門沒有異議,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美國科學家協會、美國食品藥品局等等官方機構都沒有爭議。不是說對轉基因產品沒有爭議,而是對經過政府批準上市已經商業化種植的產品沒有爭議。事實上去年有61位科學家,都是院士,聯名上書國務院領導,呼吁推動轉基因新品種的研發和產業化問題。這代表的是我國科學家的聲音。我們很多問題的研究已經處于前沿了,但是遲遲的不能商品化,這有很大的問題。我們國家有16個重大專項,只有一個與農業產業有關,就是轉基因新品種的培育。科研經費,開始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近兩年大幅度下降,只相當于三年前的大概1/3不到。投入少了,怎樣開展科學研究呢?影響非常非常大,科研成果,不是說今年投入明年就能產出的。
有人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質疑,說歐盟和日本要求進行嚴格的標識。認為標識就是安全性有問題,這個話是沒有道理的,標識不是因為安全性有問題,標識,是給你選擇權的。我國也有標識,消費者有選擇權。
順帶說一句,崔永元的片子你們也可能看到了,很多人問我的看法,我說不太好說,最好,你去問一個科學家。不久前我說了一個說法,其實那里講的那么多,控訴了那么多轉基因的危害、造成癌癥等等,我就想問,美國消費者為什么不拿起法律武器,去控訴、去起訴這些企業?在麥當勞里面被一杯熱咖啡燙傷了都能獲得高額賠償,美國的新聞記者都去哪里了?美國多如牛毛無孔不入的律師都干什么去了?這么好的機會打官司他為什么沒有打呢?實際講,那里邊講的,絕對不是主流,是站不住腳的,是個人的想法,這樣的想法各種各樣的人都是有的。
稍微說一句,因為這個事情,希望媒體不要報道。人民日報領導要安排采訪我,我說你別采訪我,我就這五句話,再多我也不知道怎么說了,你讓我辯我也不知道怎么辯。我可以給你找我們的科學家,你要是懂行,我找我們的科學家跟你討論;如果是外行的話,可以讓我們的科學家給你做科普宣傳。這沒有問題,這是我們的職責所在。
我想中國農業大學對中國農業的發展承擔了重要任務,今天在座的有的是承擔經濟政策的研究,也有很多是從事實體產業的。技術問題與宏觀政策和產業發展,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希望今天的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注明來源!(圖片來源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根據抗原性的不同,內毒素可分為A、B、Ca、Cb、D、E...[詳細]
- 童錫來:2025年中國生豬養殖供給市場分析
- 黃纓杰:重磅!2025年中國及31省市建筑節能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 施馨童:2025年中國智能手環銀發經濟分析:老年群體專用手環市場空間廣闊
- 成招榮:【全網最全】2025年運動服產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 李明俊:2025年中國醫療美容細分市場分析
- 柯素芳:【干貨】2025年物聯網芯片行業產業鏈全景梳理及區域熱力地圖
- 李明俊:重磅!2025年中國水下機器人行業政策匯總及解讀(全)
- 袁業:2025年中國電力行業細分市場現狀分析
- 鄭晨:【全網最全】2025年靶材產業上市公司全方位對比
網友評論
2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