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熱”背后的經濟賬:精兵簡政能否拉動內需?
2012年11月25日,一年一度的國考又開始了,138萬人將爭取2萬人左右的職位,火爆程度令人驚嘆。本來是公仆的職位,就意味著付出、奉獻,但依然那么火爆,可見其中必定意味著可觀的收益,所謂無利不起早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傾向于公務員系統,對于年輕人來說,意味著企業工作的風險遠遠高于公務員系統,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據十八大期間中央組織部的數據顯示,中國公務員隊伍目前總人數是720余萬。顯然,這個數據沒有包括事業編制行使行政管理職能人員、編外聘請的(如公安協警有的地方超過正式在編警察兩到三倍)公務人員、鄉鎮一級大量的以收費養活的編外行政人員和其他社團協會中的準公務人員。按照這些年從事行政機構研究的學者陸續透露的數據,我國的由財政供養的公務人員高達3500余萬。
從官民比來看,我國的公務員隊伍的數據并不是最高的,甚至低于美國、日本等國家。但是考慮到公務員系統是服務體系,其服務的邊際成本極低,邊際成本并不會應該多服務了一個人而增加。同時考慮到我國人口密度均較歐美國家要大的事實,官民比數據的可參考性大大降低,不如以單純的經濟數據比較來的實在。
按照各國公務員的定義,2011我國每個公務員的GDP額為135萬元左右,美國為269萬元,法國為180萬元,日本為546萬元,英國為2075萬元(均按美元/人民幣=6.224的匯率計算)。因此,從經濟視角來看,我國公務員系統的經濟效率是相對較低的。如果我們能夠提高公務員系統的效率,則意味著降低支出,把減少的部分補貼到教育、醫療等領域,是不是意味著會進一步拉動的內需呢?
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假定我國以美國為標準,則我國公務員數量將減少一半,以每人/每年3萬元的工資計算,每年最少可以節省開支超過5250億元,其中還不包括這支隊伍的公款附加消費,包括住房、福利、出國、用車、差旅、大會、辦公的開支,要數倍于人頭費。按照這些消費粗略計算,節省上萬億元應該也不是大問題。這節省的上萬億元補貼到醫療、教育等領域,意味著國民每年都將獲得更多實惠,居民的安全感增加,消費支出增加可期。內需不振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民的安全感缺乏,不敢消費。
從這一點上來說,精兵簡政是我國拉動內需的重要措施,內需的拉動必定會帶來新一輪的經濟快速發展,內需的啟動也是我國從根本上解決外需型經濟的最重要方式。但是有人擔心,精簡下來的人怎么辦?精簡掉的人員必須依靠經濟的發展來吸納,13億人口每人平均多消費支出500元,就能產生6500億元的大市場,吸納掉精簡人員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難,只是這個過程需要逐漸完成罷了。
但是從長遠來看,提高經濟發展的效率才是我國經濟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唯一出路,效率不僅涉及到微觀企業部門,也涉及到政府部門。政府部門效率的提升,也能減少人浮于事的不良作風,營造親民高效的良好形象。政府勤勉親政,國民信心自然增加,這對經濟發展必定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