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零售業頹勢誰之過?
中國零售業曾以每年翻番的門店擴張速度,開啟了中國零售業高速增長的“黃金十年”。但經歷一番粗放式的野蠻增長后,傳統零售業遭遇瓶頸。隨著電子商務的沖擊,靠傳統店鋪物理網絡布局的零售模式已經行不通了。而隨著中國經濟下行,零售企業擴張店鋪的模式開始暴露風險,整個傳統零售業呈現增速放緩、利潤下滑的趨勢。
從2011年第四季度開始,整個零售行業銷售業績下滑,不僅銷售額有所下降,利潤也在下滑。2012年前三季度,商業零售行業共實現營業收入4870.74億元,同比增長13.12%,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近11個百分點;實現凈利潤134.83億元,同比下降15.39%。
通過對零售上市公司進行統計,前瞻產業研究院發現,前三季度僅有一半業績增長。業績同比下降的公司中,有六成業績降幅在20%以上。約八成公司第三季度業績環比下降。其中,在港交所上市的國美電器今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同比下降22%;凈利潤虧損5億元,1-3季度虧損增至近7億元,與之相比,蘇寧電器上半年的凈利潤也下滑近30%,今年前三季度業績繼續下滑超過三成。
外資零售企業也節節敗退。家得寶因支撐不住關閉所有門店徹底退出中國市場,卜蜂蓮花上半年凈利潤下滑超過100%。Tesco樂購先后關閉了多家門店,包括家樂福和Tesco樂購在內的部分外資零售企業甚至不斷傳出被內資企業收購的消息。
前瞻產業研究院零售業研究小組認為,造成目前傳統零售業的困境不是偶然的,分析原因,可歸納為資本對零售業的興趣下降、電子商務的沖擊、傳統零售業模式弊端漸顯、成本增加四個方面。
資本離去
最近幾年,一些VC(風險投資)和PE(私募股權投資)前幾年瘋狂扎堆連鎖行業,為了成功爭奪目標企業甚至不擇手段。因此,不管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還是在二、三線城市甚至是農村市場,都活躍著非常多的外資與本土零售企業。但自2011年開始,資本市場已經頻頻對俏江南、凈雅等連鎖企業亮起紅燈。證監會甚至發出預警,要求對連鎖企業IPO(首次公開募股)進行特別審核,重點關注擴張風險,尤其是要關注為了資本運作而在近一年內門店異常增長的現象。
而且,由于過分追求資本運作,很多零售企業因此而失去了對實業的興趣,紛紛轉行商業地產或是其他行業。例如,將零售業務出售給華潤萬家的江西洪客隆便是如此,零售業開始出現“泛地產化”現象。
電商發力
除了資本趨緊外,電商對傳統零售業發起了強有力的沖擊。前不久上演的“雙十一”網購狂潮,對傳統零售業可謂是一記重拳。11月11日,當天淘寶全天交易額達到191億元,是去年的三倍多,其中天貓交易額為132億元。蘇寧易購當天訂單量突破150萬單,三天累計訂單量近300萬單,銷售金額同比增長超過20倍。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字,今年10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8934億元。以此計算,10月每天零售總額為611億元,這意味著天貓“雙十一”狂歡節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三成。前瞻產業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整體交易規模為1.99萬億元,同比增長21.9%,環比增長6.0%,而第三季度的中國GDP總額12.6萬億元,也就是說電商占到了其中的15.7%。相比之下,傳統零售業的表現遜色得多。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商品零售總額為87385億元,同比增長14.5%。這樣的數據就像個標桿,衡量著新興電商和傳統零售業。
另一個讓百貨業感到尷尬的事件是,現在很多傳統百貨商場正淪為電商的“試衣間”。為了能夠在網上購買,不少人去實體店確定了衣服等物品的款式、尺寸之后到網上支付購買。
模式弊端
電商對傳統零售業沖擊大,但不是唯一的沖擊。傳統零售業出現營業收入和利潤下滑是源于其經營模式和內部結構性的影響。百貨行業的毛利率一般能達到25%-30%,但是凈利率只能維持在5%以下,加上最近兩年來銷售增幅出現明顯下降,為此,百貨商場開始尋找出路。為保證商場毛利率,百貨業不得不抬高進場費和扣點,同時為吸引世界一線大牌,商場還要按照國際供應商的要求倒貼裝修費,這兩部分成本也最終轉嫁到消費者頭上,間接地推高商品價格。這樣一來,就形成了百貨商場價格高、品種少、環境單調等特點,缺乏競爭力,反過來促使其抬高進場費和扣點,構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的大圈子。這是傳統零售業的普通問題。
在國外,多數零售業成熟的國家主要品牌都在3-5家之間。但在國內,以超市業態為例,主要外資品牌就有8家,主要內資品牌超過20家。這樣的結果是,每個人都想開店,但多數新店都難保損益平衡。
另一個讓零售業遭遇寒冬的原因是,國內零售業重視利潤的同時不重視研發。從傳統零售業十余年來的營運模式看,業態組合、業態變革、商品組合、陳列技術等沒有什么大的改變,一旦消費疲軟,零售業績易產生衰退。
此外,今天國內零售業的問題也包括商業模式,零售企業的通路成本異常的高,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的零售企業絕大多數不做商品經營,只做通路經營。
成本高企
成本的大幅度提升,也加劇了零售企業經營負擔。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調查顯示,今年零售企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經營成本的提高,包括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其中,連鎖企業續約房租成本平均上漲約30%,人工成本平均上漲15%,這對凈利潤率長期在1%-3%的零售業是極大的挑戰。
而今后5年將是門店租賃到期的高峰時期,零售企業將不得不面對旗下一些門店續租租金上漲甚至續租失敗的風險。一般商場平均3-4年就會進行一次升級改造,但目前越簽越短的租賃年限,意味著只有確保能續租,企業才敢重裝門店。相比10年前50元/平方米/月的租金,如今已飆漲至200元-350元/平方米/月,這近7倍的租金漲幅實在讓商家難以為繼。
大幅上漲的物流成本也在侵蝕著企業利潤。與此同時,零售企業還要承受持續高漲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帶來的壓力。雪上加霜的是,由于目前經濟形勢下滑導致房地產行業不景氣,一些新開發區的成熟度放緩,配套設施及入住率達不到要求,這給零售業帶來了一些沖擊,導致了一些零售企業利潤出現大幅下滑。
對策探索
針對目前的困境,一些傳統零售企業紛紛試水電子商務。但由于電子商務跟原有的管理模式與信息、物流系統存在沖突,暫時還很少有傳統零售企業將兩者結合得很好的案例。不過,通過不斷地實踐,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以下兩種模式值得借鑒。
很常見的一種模式是直接將電子商務項目從集團內部分離出來,重新組建新的公司,招聘專業的職業經理人及電商專業團隊結合傳統企業的一小部分人員以相對獨立的模式來開展電子商務項目。這些獨立包括人力資源、財務結算、倉儲配送、系統對接等方面。這個公司之所以是相對獨立,在于它是優先借助集團的供應鏈體系并對接各種系統來運行,在這個基礎之上以符合電子商務運營模式的方式來發展,同時建立自己的采購團隊打造屬于電子商務的新供應鏈體系,這樣一來,不僅能夠與原有供應鏈形成互補,還能夠與舊有的供應鏈形成一定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線下供應鏈,逐漸同步成為“快速供應鏈”模式。如蘇寧的易購等到。
另外一種模式則是直接收購成熟的電子商務公司,通過資金投入的方式首先保證其能夠繼續獨立以自己的方式運營,然后分階段導入傳統零售業的供應鏈來實現網絡渠道的拓展,這種方式能通過更快的速度來獲得網絡渠道的規?;瘮U張,如沃爾瑪收購1號店。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