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建設要因地制宜
2013年3月,東莞市出臺《關于推進都市農業發展的意見》,意見提出都市農業發展要實現“平臺園區化、經營集約化、產業特色化、生產科技化、產品品牌化、形態休閑化”。2020年前,基本建成14個市級農業產業園,每個有農業份額的鎮街建成1-2個300畝以上的農業產業園。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產業園區建設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分析認為,產業園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是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的主要載體,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產業集聚的重要平臺。在各地“十二五”規劃中,產業園的上馬和擴建令人矚目,如貴州要建設百余個特色產業園、重慶要建設離岸數據開發和處理中心兩大基地、黑龍江要建設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區、安徽要形成10個左右的新興產業基地,據不完全統計,“十二五”期間,各地千億級的產業園規劃就有十余個,這意味著,未來五年,中國或將進入各類產業園區建設的高峰期,投資規模數萬億元。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產業園區建設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分析認為,各地在加快上馬產業園區項目的同時,要注意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開發模式。報告詳細分析了產業園四種開發模式,現結合案例介紹其中的兩種,具體情況如下:
一、“園中園”開發模式——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前瞻產業研究院產業園區建設行業研究小組分析認為,在布局模式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采取園中園的模式。該種空間布局是依據系統論,按其布局結構分為大園和小園。大園是科技園系統的有機整體,它的主要功能是為小園系統提供科學的管理、高質量的服務、優惠的政策、完善的基礎設施,并致力于小園系統和科技園關系協調及整個系統發展規劃;而小園系統是科技園大系統的重要支撐和整體目標實現的基礎。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