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農場不是終點,而是起點——關于“家庭農場熱”的“冷”思考
3、從河北承德養雞模式看家庭農場
從河北承德養雞的例子,可以很顯然的看出這種風險規避之難。河北省承德縣推行“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這是我國“家庭農場”的一種表現形式,通過龍頭企業——三融公司帶動,集肉雞屠宰、飼料加工、種雞飼養、雛雞孵化、產品銷售為一體的閉合式、循環產業鏈條。農戶從三融公司購買雛雞和雞飼料,然后通過“家庭農場”的方式養殖,養成之后將雞賣回給三融公司,從而賺取差價。
“公司+農戶”的模式,雖然對農戶的銷售有所保證,設計之初也是考慮幫助農戶規避市場波動風險,但包括養殖戶的利潤空間、議價空間,更多是由食品企業在掌握。問題的關鍵在于市場波動風險由農戶轉移到了三融公司,三融公司的風險管理能力至關重要。
從實際情況看,三融公司并沒有主動承接并管理風險,而是將風險又轉移到了農戶身上,通過卡兩頭(鎖定上游飼料、雛雞的供給價格和下游成雞的收購價格)的方式將公司的利潤鎖死,但是養殖戶的利潤卻難以保證,稍有不慎,養殖戶就會出現大規模的虧損。從2012年承德縣家庭農場養雞的調查情況看,將近50-60%的養殖家庭虧損,還有20-30%的農戶處于盈虧平衡線上。
從案例本身可以看出,這種家庭農場的模式無疑是失敗的,主要是三融公司不作為,將半公益性的公司變身了純商業性的公司。但是,另一方面看,三融公司是否有更好的風險管理的手段和能力也是值得探討的,在現有金融市場下,即使是公司,其可選的金融工具非常有限,風險管理的能力也比較薄弱。
4、從浙江嘉興養豬模式看家庭農場
2013年3月初,“黃浦江死豬事件”讓浙江嘉興新豐鎮聲名大振。這個地處南湖、平湖、海鹽三地交界的養豬大鎮,是嘉興規模最大的種豬養殖基地,曾經歷過“因豬而富”的輝煌。從上世紀80年代養殖輸出“供港豬”開始,養豬,就一直是當地最大的收入來源,一度曾占到當地農民經濟收入的50%左右。
目前,嘉興市新豐鎮的生豬產能高達25萬頭存欄量,46萬頭出欄量。由于數量巨大,當地根本消化不了產能需求,每年80%-90%的生豬都是供應外省,而最主要的就是上海、蘇州和南京地區。但是,由于2013年以來,豬肉價格持續走低,當地每賣出去一頭豬就要虧損200元。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