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與黃金大米:轉基因大米解決不了中國的糧食問題
近日,華中農大生命科技學院院長張啟發等61名院士上書中央,要求趕快以國家行政力量推進所謂的“轉基因大米產業化”,并危言聳聽地稱此事“刻不容緩”、“等待拖延將誤國”。而“黃金大米試驗”引發的輿論和道德影響尚未完全消弭,此次事件再次將國人的目光轉移到了轉基因大米上。
與此事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3年9月29日,經農業部測產驗收,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團隊攻關的國家第四期超級稻百畝示范片“Y兩優900”中稻平均畝產達988.1公斤,創世界紀錄,袁隆平“超級雜交稻第四期目標畝產1000公斤”的夢想觸手可及。
一方面是轉基因大米爭議重重,另一方面是雜交水稻連創新高,兩件事情不禁讓我們疑惑:轉基因大米是否能夠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而如果雜交水稻能夠解決,我們為什么還要大費周章的使用安全隱患未知的轉基因大米?
近年來,中國可耕地面積日益縮減,農民棄耕現象日益增多,而氣候災害不斷增多,對我國糧食安全生產造成了重要影響。加之鎘污染等,我國糧食自給率不斷下降,糧食進口持續攀升,凸顯了我國糧食危機的嚴峻。
根據《2014-2018年中國大米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顯示,2013年我國水稻種植面積為3048萬公頃,較上年增加18.3萬公頃,增幅0.6%。但是,2013年我國稻米產量可能比上年減少約1%,為2.02億噸,主要原因是我國一些稻米產區持續干旱。
2012年,我國進口大米232萬噸,相比2011年增長了3.1倍,為2000年以來最高值。而2013年,我國大米進口量將高居不下,保守估計將達到400萬噸,相比2012年增長72%,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大米進口國。
所以,糧食危機并沒有離我們遠去,而是呈現惡化的趨勢,這無疑凸顯了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糧食安全始終是我國糧食生產的最重要的目標。而要實現糧食產量持續增長,在中國可耕用土地有限的情況下,只能不斷提高畝產量,所以雜交水稻是解決我國糧食危機的主要途徑。截至2012年,我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達到2.2億畝,占我國水稻種植面積的比重達到了48%,每年全國因此增產的糧食超過2000萬噸。
相比較而言,黃金大米能否解決中國糧食問題?答案是否定的。黃金大米,是一種轉基因大米,因富含維生素A,色澤發黃而著稱,其不同于正常大米的主要功能為幫助人體增加維生素A吸收,但是造成維生素A缺乏癥的根本原因在于貧困和缺乏多樣化的飲食,黃金大米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維生素A缺乏癥的現實。
由于黃金大米主要立足于幫助人體增加維生素A吸收,并不注重提升大米產量,實際上,黃金大米的產量僅比正常大米高8%左右,一般水稻產量平均在300公斤至400公斤左右,黃金大米產量大致在320公斤到440公斤左右,而我國雜交水稻畝產量在900公斤以上。
說到底,無論是從其所宣傳的幫助人體增加維生素A吸收的效果,還是從產量情況看,黃金大米更像是一個商業噱頭,根本就沒有多大作用,而黃金大米潛藏的未知危害依然有待時間驗證。所以,轉基因問題解決不了中國糧食的問題,尤其是在大米領域。
至于方舟子批駁袁隆平的轉基因言論更顯得有些無厘頭,也代表著目前轉基因一派的主要觀點。轉基因技術是將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基因導入到生物體基因組中,由于導入基因的表達,引起生物體性狀的改變,轉基因技術側重于基因重組,尤其是遠親基因的重組,將不同種群的基因重組在一起。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也屬于基因工程,但是側重于基因重配,主要是近親基因的重配,將同一種群的基因進行重配。很顯然,目前的轉基因技術特指的是前一種基因重組,而不是基因重配。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