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取消低價藥最高價限制 需醫療服務改革護航
8日,國家發改委宣布,為鼓勵藥企生產低價藥積極性,減輕患者使用高價藥的負擔,國家取消283種低價西藥和250種低價中成藥共1100個劑型(相當于2000多種醫保報銷藥品數量的四分之一)的最高零售限價,生產企業可在西藥費用日均不超過3元、中成藥日均費用不超過5元的前提下自主定價。
很顯然,這是發改委推動我國醫療服務市場化改革的重要舉措。但是,取消低價藥的最高價限制并不能馬上減輕患者的用藥負擔,要從源頭上解決患者用藥貴的問題,必須要改變我國以藥養醫的醫療服務體系。
近年來,我國醫療服務行業矛盾問題突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醫患糾紛頻發、醫藥賄賂問題嚴重、行業需求增長快而供給結構性不足。這些問題一次次把醫院改革推向風口浪尖。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健康服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分析顯示,目前,我國醫療服務行業的關鍵癥結在于“三大結構失衡”:醫療機構分布失衡、產權結構失衡、收入結構失衡。
尤其是在收入結構失衡方面,我國醫療健康行業長期存在著服務價格低、以藥養醫現象嚴重等問題。我國藥品收入占比為40%,遠高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的10%左右,以藥養醫的畸形收入結構進一步誘導了藥品回扣賄賂的發生,過度開藥誘導消費等現象泛濫。
從本質上來說,雖然發改委的此項措施極大增加了市場供給,從而增加了患者用藥的選擇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醫生會給患者開低價藥。因此,真正讓患者享受到低價藥的好處,必須要切斷以藥養醫的醫療服務體系。通過服務提價,提升服務收入在醫藥總收入中比重,降低藥品收入比重及醫院對藥品收入的依賴,從根本上改變以藥養醫模式。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