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分析 長遠發展潛力巨大【組圖】
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現狀分析
農產品是農產品物流的主要銷售對象,由于產品本身的特性,極易出現損害和腐蝕,且造成損失較為嚴重。因此,為保證農產品物流順利完成,農產品價值得以實現,必須不斷完善加工、運輸、配送等物流環節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新科技、新技術的投入和應用。長遠來看,農產品冷鏈物流市場的需求和發展空間非常大。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生鮮產品(肉類、水產品、禽蛋、牛奶、蔬菜、水果)規模超過13億噸,達到13.28億噸,對于冷鏈物流的需求相當旺盛。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仍難以滿足龐大的需求。
圖表1:2011-2017年我國生鮮產品規模(單位:億噸,%)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首先,我國物流行業起步較晚,對于農產品的物流認識存在不足,導致農產品物流在整個物流領域中比重不大。2017年我國農產品物流總額達到4萬億元,而同期社會物流總額達到252.8萬億元,占比僅有1.58%,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圖表2:2011-2017年我國農產品物流額及增長變化(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圖表3:2011-2017年我國農產品物流額在社會物流總額比重(單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其次,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總體水平不高。例如,我國冷鏈物流倉儲規模就相對有限。盡管過去幾年,我國冷鏈物流發展迅猛,但倉儲規模依舊十分有限,與龐大的農產品規模相比差距巨大。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冷鏈物流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冷鏈物流倉儲規模僅為4775萬噸。
圖表4:2011-2017年我國冷鏈物流倉儲規模(單位:萬噸,%)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第三,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我國農產品生產的集約化程度偏低,仍然以家庭經營方式
為主流,這種方式制約了我國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的進程。農產品沒有標準化就難以形成規模流通,從而抑制了因運銷模式創新帶來的冷鏈物流需求。
最后,從國家層面來看,由于市場的導向作用,我國目前對于冷鏈物流的資金投入力度是十分有限的,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情況目前雖然不容樂觀,從國家的宏觀政策、人才的培養、軟硬件開放、企業管理、資金投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但是從長遠來看,近幾年,冷鏈政策環境利好,冷鏈標準不斷完善、冷鏈市場的需求量也穩定增長,冷鏈基本設備科學增加,整體強度有所提高。同時借助資本的力量、人才的培養加上互聯網的(東風,相信農產品冷鏈物流作為一個新的經營模式一定具有非常大的潛力,是未來農產品銷售和物流行業的新星。
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趨勢分析
根據目前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現狀,未來將呈現以下趨勢:
第一,技術革新助力冷鏈物流標準落地。制冷、食品速凍、冷庫自動化、包裝等技術發展助力冷鏈服務質量和效率提升。互聯網的應用倒逼冷鏈物流標準落地,生鮮電商的競爭使得冷鏈服務標準越來越透明化、標準化,移動二維碼等的應用使得標準動態監控成為可能。
第二,冷鏈物流的服務形態將更加多元化。圍繞傳統冷鏈業務(如冷鏈干線運輸、冷庫、冷鏈宅配等)展開的服務,如冷鏈包裝產業、冷鏈認證服務(產品溯源、供應商等級評定)、生鮮產品交易中心建設、IT技術企業(溫度、濕度等全程質量監控)等全產業鏈構建正在形成。
第三,信息化技術投入加大。目前,我國冷鏈物流公司多數還處于粗放管理階段,冷鏈需求不能得到隨時滿足,冷鏈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冷鏈運作成本高,效率低。要想實現降本增效,實現自動化、智能化,技術投入不可或缺。
第四,冷鏈網絡體系趨于完善。冷鏈運輸體系包括一個非常大的數據網與支線體系、冷庫體系、領域+ 城區網、宅送網四個地網,利用數據網,把其他四個地網聯系起來,讓他們可以隨時溝通,形成一個整體的體系,意義重大。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冷鏈物流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冷鏈物流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冷鏈物流行業未來...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