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現狀與機會分析:粵港澳三地優勢產業互補共進,交流阻隔待破解,四大產業機遇明晰
粵港澳合作跨越三個時代,灣區有望成為世界級經濟增長引擎
一衣帶水是粵港澳地區的重要區域性特征,而粵港澳合作也從最初的1.0時代發展到現在的3.0時代。
“前店后廠”是粵港澳合作1.0時代的主要特征。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開啟了粵港澳“前店后廠”的工業合作與地域分工模式,由港澳提供技術和平臺,利用流入廣東的廉價勞動力等自然資源進行產品生產,最終產品借助港澳出口外銷,粵港澳三地形成了全球生產網絡中不可分割的加工貿易鏈條。
服務業為主的粵港澳合作2.0時代。進入2000年以后,粵港澳合作著眼于突破單純的產業合作局限,向縱深化發展。鑒于粵港澳三方優勢產業互補性特征,粵港澳在此階段的合作以服務業為主要內容,尤其在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合作不斷加強。廣東與香港的貿易額從2003年的592.56億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5916.6億美元,增加近10倍。2014年粵港澳地區也率先實現了區內服務貿易的自由化,極大地增強了粵港澳三地的發展動力。
宏觀戰略導向的粵港澳合作3.0時代。2014年廣東自貿區成立后,制度創新為粵港澳生產服務業和服務貿易提供更便利的條件,“一帶一路”戰略推進了粵港澳在跨境金融、航運物流、服務貿易等領域更深遠的合作,粵港澳在對外開放中扮演了更為重要的戰略角色。
數據顯示,粵港澳灣區人口數量、土地面積和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均在四大灣區首位,GDP總量達到1.38萬億美元,超越舊金山灣區。但是,粵港澳灣區第三產業占比仍處于較低水平,僅占62%,紐約灣區占比高達89.5%。同時,粵港澳灣區地均GDP相對劣勢,與其他灣區仍有一段距離。目前,粵港澳灣區在第三產業占比上仍需加大,粵港澳三地在科技創新和金融服務產業上需進一步加強合作。隨著國家對粵港澳灣區發展規劃政策落地,進一步加強粵港澳三地區經濟、金融、貿易融合,充分發揮三地對外開放平臺優勢,粵港澳灣區有望成為世界級經濟區和世界級經濟增長引擎。
粵港澳三地優勢產業互補共進,交流阻隔待破解,四大產業機遇明晰
在灣區規劃建設中,澳門、香港以國際化優勢為廣東省帶來建設樣本;珠三角地區深耕于制造業多年,具備強大實體經濟實力,又依靠粵港澳大灣區,傳統制造將大步邁向先進“智造”,朝“工業4.0”目標前進。在灣區經濟驅動下,珠三角城市群之間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將以更快速度流通,促進灣區整體工業人工智能發展。同時,珠三角強大實體經濟實力有助于彌補港澳“工業空心化”的缺陷,港澳則以強大的對外平臺反哺珠三角制造業對外貿易。
但是,粵港澳三地屬于不同關稅區域,經濟制度、法律體系和行政體系存在差異,各類要素還難以完全自由流動,一些領域還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現象,這些難題亟待破解。同時,在‘一國兩制’前提下,粵港澳大灣區合作陷入“制度困境”——香港與澳門屬于獨立關稅區,粵港澳大灣區整個區域不可能構建一個相同制度的特別區域,內陸珠三角部分也不可能是“獨立關稅區”,任何經濟合作都是在‘中國內地關稅區’名義的基礎上展開。因此,必須克服這一“制度困境”,降低規則和制度的摩擦成本,提高粵港澳大灣區資源及要素的配置效率。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即將出臺,從目前情況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有望成為未來相當長時期內我國東南區域的發展總規劃。近年來,國家、廣東省出臺或正在編制中的政策規劃,昭示著粵港澳大灣區迎來四大投資機會。
交通基礎設施對接。交通技術設施的完善是資源要素自由流動的基礎,而大灣區交通建設的主方向是跨境交通基礎設施,完善連接港澳與內地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如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速鐵路、蓮塘/香園圍口岸、深港西部快速通道、粵澳新通道等項目,加強粵港澳軌道交通銜接。
港口航運中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外開放的重點區域,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和航運中心,統籌航路航線,未來內地與港澳通關便利化水平有望繼續提高,泛珠三角區域港口間合作將不斷加強。
片區功能改造與產業集聚。大灣區的發展離不開片區功能改造、產業集聚帶來的資源整合和產業升級,粵港澳城市群也將向綠色、宜居的世界級城市群發展。
產業合作升級。粵港澳大灣區更多是單體城市成熟發展后的協同發展,內地與港澳企業相互投資共同“走出去”,擴大人民幣雙向流動渠道和規模,以香港為中心進行科技交流合作、知識產權貿易,同澳門發展會展商貿、中醫藥等產業將是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的可能方向。
以上數據及分析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城市規劃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城市規劃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城市規劃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城市規劃行業未來...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