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2019:《中國第三方醫學診斷產業全景圖譜》(附規模、發展現狀、競爭、趨勢等)
近幾年,我國第三方醫學診斷產業發展熱度不減,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極快。未來在國家政策以及醫療需求的推動下,行業內各參與方必將進一步加大布局,加快第三方醫學診斷發展步伐,行業或將迎來超預期的高速發展。
產業上游供給充足 下游存在資源需求互補
第三方醫學診斷是指獨立于醫療機構,為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體檢中心、疾控中心等提供的醫學診斷檢測服務。第三方醫學診斷企業所設立的醫學檢驗中心又被稱為獨立醫學實驗室。
第三方醫學診斷的上游主要包括檢驗試劑和儀器生產商。檢驗試劑和檢驗儀器行業屬于充分競爭市場,生產企業眾多,檢驗試劑生產商包括九強生物、美康生物等。國內企業生產檢驗試劑產品多引進國外技術,產品供給充足。下游主要為各類醫療機構。與醫療機構相對比,第三方實驗室的檢驗項目更多,更全,成本也更低。
目前,國內三級醫療醫院可檢項目通常為300-500項,而大型第三方醫學實驗室可檢測項目達2000多項,可以給醫療行業減輕負擔同時提升效率,還有利于節約醫療成本。另外,在“醫保+醫檢”的服務模式下,每年可節約醫保支出近1%,即超百億元的花費。
醫學診斷服務行業具有技術水平高、知識密集型、多學科交叉綜合的特點,過去的20年,隨著科技的發展,尤其現代生物技術、單克隆抗體技術、微電子處理器、光化學等方面的重要發展和進展,醫學檢驗方法學先后經歷了生化檢驗、酶聯免疫檢驗、化學發光免疫檢驗和基因診斷等四次技術革命,不僅靈敏度、特異性有了極大地提高,而且應用范圍迅速擴大,操作門檻逐步降低,在疾病預防、療效和愈后的判斷、治療藥物的篩選檢測、健康狀況的評價以及遺傳性預測等領域,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第三方醫學檢驗主要由獨立實驗室提供。中國獨立實驗室發展于20世紀末,醫學實驗室多設于醫院內,受限于當時的檢驗技術、項目以及社會認知度,發展步伐較緩。從全球的發展情況來看,雖然近年來,我國在醫改的推動下第三方醫學診斷行業整體發展加速,但診斷費用目前僅占國內醫療檢查費用比重僅約為2%,而在美國,這一比例已經達到35%。按照美國的發展趨勢,中國此時相當于美國該行業的發展初期,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較好。
隨著中國多種形式醫聯體加速建設,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重構,第三方醫學診斷服務模式也發生了變化。多元化的服務模式包括了區域集中送檢模式,例如青島“醫保+ 醫檢”的整合服務模式;第三方醫學檢驗室與醫聯體牽頭醫院共建的區域檢驗中心,如河北省保定市威縣區域檢驗中心、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區域檢驗中心等;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與三級醫院合作共建的區域精準醫學中心,如廣東省清遠人民醫院精準醫學中心等。
第三方醫學實驗室的引入,能夠有效的優化區域資源配置,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助力分級診療制度和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建立。
政策需求推動行業發展 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達國家獨立實驗室醫學診斷行業已經步入成熟期,顯著提高了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Quest和Labcorp作為美國第三方醫學檢驗行業的兩大巨頭企業,近十年其營業收入持續增長至百億美元,且二者合計市場份額已超過35%。
美國、歐洲和日本獨立實驗室營業收入占整個醫學檢驗行業收入比率分別約為44%,53%和67%,相比之下中國仍不超過5%。我國仍處于第三方醫學檢驗初級階段,與這類發達國家檢驗市場仍有很大差距,上升空間巨大。
獨立醫學實驗室(Independent Clinical Laboratory),是指在衛生行政部門的許可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獨立于醫院之外、從事臨床檢驗或病理診斷和服務,并能獨立承擔責任的醫療機構,是第三方診斷的核心組成。雖然我國獨立醫學實驗室的發展起步晚,正因第三方診斷行業優勢明顯,需求增多,所以中國獨立醫學實驗室數量在不斷上漲。
2001年我國獨立醫學實驗室僅2家,自2012年開始,我國獨立醫學實驗室增速整體呈上升趨勢, 2017年我國獨立醫學實驗室暴增到689家,相比上年,增加221家,整體來看增速仍有上升趨勢,2018年,中國獨立醫學實驗室數量將達到860家左右。
由于獨立醫學實驗室是在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許可下設立的醫療機構,而且其檢驗結果是支持診斷、確診的主要依據,因此,獨立醫學實驗室已經明確納入醫療質控體系,受到政府部門的高度監管。為扶持第三方醫學診斷行業快速發展,國家先后出臺多項發展政策。
例如,2018年6月,國家衛建委發布《關于進一步改革完善醫療機構、醫師審批工作的通知》,政策中明確指出第三方醫療機構的共享機制,即醫療機構與獨立設置的醫療機構簽訂協議,可作為相關診療科目的登記依據,獨立設置的醫療機構參與醫療機構、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等均有了明確的實施路徑等。
2016年12月,國家連續出臺《國家衛生計生委關于印發醫學檢驗實驗室基本標準和管理規范(試行)的通知》等三條政策,指出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要將醫學檢驗實驗室、血液透析中心、病理診斷中心統一納入當地醫療質量控制體系,加強室內質量控制和室間質量評價,確保醫療質量與醫療安全; 鼓勵醫學檢驗實驗室、血液透析中心、病理診斷中心形成連鎖化、集團化,建立規范化、標準化的管理與服務模式等。
除政策的支持外,需求增加也在促進行業快速發展。第三方醫學診斷機構向患者提供檢驗服務,患者能就近享受檢驗診斷服務,縮短就醫時間,減少了往返醫院取結果的時間和交通成本。
此外,由于資源限制,大型綜合醫院普及的儀器設備,在中小型醫院難以普及。醫學獨立實驗室強大的輻射能力,可以有效推動區域內設備、技術、人員等衛生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
受益于政策支持和醫療需求的增加,第三方診斷行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已從2010年的11億元增加至2017年的111億元,按照行業發展和增速變化趨勢,預計2018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50億元。
從區域分布來看,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經濟發達,政府改革力度較大,醫療機構的觀念較開放,市場對于獨立醫學實驗室的認可度較高,第三方醫學診斷行業發展較迅速,內陸地區發展則相對緩慢。目前四大巨頭主要業務分布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而起步較早、資金較充裕的金域和艾迪康則提前一步在內陸地區布局。
行業集中度較高 四大龍頭地位不可撼動
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企業已經看出未來的發展勢頭,紛紛開始布局和進入第三方醫學診斷行業,由于行業的技術門檻等壁壘較高,能生存下來的企業并不多。目前行業有四大龍頭企業,地位不可撼動,分別是達安基因、迪安診斷、艾迪康和金域醫學。以2018年上半年營收來看,金域醫學排名第一,上半年營收達到21.14億元,其次為迪安,營收為10.89億元,分別較上年增加20%以上。其中達安基因和迪安診斷業務除診斷服務外,均涉及上游產業:診斷試劑生產銷售、診斷儀器生產銷售。
從營收結構來看,達安基因是以分子診斷技術為主導,集合了臨床檢驗試劑和儀器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以及檢驗服務為一體的生物醫藥企業,以實現診斷產業上下游一體化供應商為發展戰略目標。試劑類和診斷服務收入為公司營收的主要來源,占據總營收80%左右的份額,儀器類占12.51%。
迪安診斷憑借“服務+產品”一體化商業模式成為體外診斷行業的先行者。其業務范圍涉及診斷服務、診斷產品銷售、技術研發生產、冷鏈物流、司法鑒定、健康管理、CRO中心實驗室、融資租賃等領域。2018年上半年,迪安診斷98%以上的營收來源于診斷服務和產品,健康體檢僅占0.99%。
目前,國內第三方醫學診斷行業市場競爭相對穩定,2018年以迪金域醫學、迪安診斷、艾迪康、達安基因為主四家龍頭企業,占據了第三方醫檢市場70%左右市場份額,市場集中度較高。其中,金域醫學市場份額最大,達到34.1%,其次為迪安診斷,為17.6%。
從龍頭企業的布局來看,與國外合作研發事件數量不斷上升,通過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在基因測序、產前檢驗等領域實現技術突破搶占先機。另外,企業在診斷試劑和儀器方面也進行較多布局,推動診斷市場商業化。
醫改促進行業發展 醫學診斷技術不斷涌現
近年來受新醫改政策鼓勵、經濟發展水平增長、人口總數以及老齡化人口持續增加、降低醫療成本及資本的驅動,第三方醫學診斷業務需求將持續增加。其中,醫改為行業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促進作用。第三方診斷行業符合醫療制度改革中“大力發展基層醫療、降低基本醫療費用”的指導方向,在國家的倡導下,行業仍將快速發展。
在各方因素促進下,行業未來將向六大方向發展。第一公立醫院成本控制,檢驗業務外包比例增加,第二高端檢驗項目收入占比增加,第三技術更新速度快,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將成為技術引領者,第四業務模式由單一轉向多元化,第五與科研機構合作提升業務專業性,第六互聯網引領行業經營模式升級,移動互聯網與醫療服務結合,市場表現和潛在的市場空間將進一步放大。移動互聯網的模式將極大的擴大醫療服務領域的市場空間,引領產業升級。
以上數據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第三方醫學診斷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報告主要分析了中國第三方醫學診斷行業界定以及政策、經濟、技術環境;第三方醫學診斷行業產業鏈;第三方醫學診斷行業發展狀況;第三方醫學診斷行業重點區域分析;領先第...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