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互聯網+智慧農業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 無人機植保為應用重點【組圖】
我國應用智慧農業還存在農民文化水平較低、農業信息化技術應用水平較低、農業規?;潭炔桓叩葐栴},多年來中央1號文件持續推動智慧農業發展,彰顯了智慧農業在我國農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ヂ摼W+智慧農業主要應用于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流通環節,通過創新技術的應用,使得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更具有效率,未來,在政策的推動下,農超對接將進一步擴大,農產品電子商務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智慧農業解決傳統農業痛點,1號文件助力智慧農業發展
20世紀80年代初,智慧農業在美國興起。由于信息技術和智能化技術的快速發展,農作物栽培管理、測土配方施肥等農業技術成為早期智慧農業發展的萌芽。到了90年代,衛星定位系統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廣泛普及,農業生產獲得極大的發展。到了21世紀,智慧農業發展形成規模,增強了農業生產能力,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使農業成為持續高效產業。
中國發展智慧農業起點比較晚,缺少對智慧農業發展理念和發展形態應有的重視。在實踐層面上,又面臨著思想觀念和現實制度等方面的問題和挑戰。
中央從全局角度高度重視農業農村改革,進行頂層設計,作出全面部署。農業部門與其他系統一起認真組織落實,各地積極探索實踐,極大釋放了農業生產力,激活了農村發展潛力。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央先后出臺了十多個關于農村工作的“1號文件”。1號文件意味著高度重視,意味著不同尋常,意味著非抓不可。2012年開始,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多次提及精準農業、智慧農業等關鍵詞,體現了國家對我國智慧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極大的推動了我國智慧農業的發展進程。
物聯網智慧農業平臺系統是由前端數據采集系統、無線傳輸系統、遠程監控系統、數據處理系統和專家系統組成。以農業全產業、全過程智能化的泛在化為特征,以全面感知、可靠傳輸和智能處理等物聯網技術為支撐和手段,以自動化生產、最優化控制、智能化管理、系統化物流和電子化交易為主要生產方式的高產、高效、低耗、優質、生態和安全的一種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與形態。智慧農業所具備的功能有無線采集、無線控制、遠程監控、自動灌溉、自動施肥、自動噴藥等。
無人機植保為智慧農業應用重點,農產品電子流通發展空間巨大
我國農業產業鏈大致可以分為農資供應—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產品流通—銷售渠道—消費者等六個環節的橫向產業鏈,互聯網+智慧農業在我國農業產業鏈中主要應用在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流通環節。在農業生產中,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移動互聯等創新技術的應用,可以實時監測農作物生長狀況,包括施肥、蟲害、除草、以及根據農作物的長勢對產量進行預測等;在農產品流通環節,可以利用大數據、電子商務等技術進行電子物流,智能倉儲,根據消費者行為習慣進行精準匹配等。在農業生產環節,無人機植保是目前互聯網+智慧農業的應用重點。
在農產品流通環節,互聯網+智慧農業的應用大大促進了我國農超對接的進程,農超對接模式的優點體現在:1)有效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實現消費者、農戶、零售商共贏;2)可追溯性強,超市可全程監控農產品流通環節,充分保障產品質量;3)降低信息不對稱對農戶生產的負面影響,有效對接供給與需求。
2018年,中國農業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將超過3800億元,主要農產品電商可以分為四個梯隊,阿里巴巴處于第一梯隊,交易規模在千億級別,處于行業領先地位;京東、一號店和中糧我買網為第二梯隊的代表,年交易額在10-100億元左右之間,其中京東在第二梯隊中規模最大,年交易額已超百億;第三梯隊銷售額為1-10億元,第四梯隊的年銷售額在1億元以內。第三、四梯隊這兩個層級的電商數量多但規模小,不同于綜合電商平臺,一般都是專做農產品銷售的垂直型電商。
對比發達國家農業發展歷程,美國農超對接流通率達到80%以上,美國農業生產高度集約化、大生產、大流通格局下農超對接可行性高,最為符合生產者及零售商利益,因此農超對接較高,而中國由于農業生產較為分散,小農生產難以對接超市大規模直采需求,農超對接僅占比15-20%,但中長期看,中國作為農業大國,集約化生產是必然趨勢,截至2018年10月底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214.8萬家,合作社覆蓋農戶比例進一步擴大,入社農戶占全國農戶總數比例達到18.5%,互聯網+智慧農業的進一步應用,將在農產品流通環節助力我國農業發展,在政策推動下農超對接將持續推廣,農產品電子流通發展空間巨大。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互聯網+智慧農業趨勢前瞻與產業鏈投資戰略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互聯網+”農業的發展背景、發展現狀、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狀況進行研究分析,并結合多年來“互聯網+”農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互聯...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