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融資租賃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分析 截至2019年9月全國租賃企業數量達120173家【組圖】
融資租賃是與銀行信貸、直接融資、信托、保險并列的五大金融形式之一,在拉動社會投資、加速技術進步、促進消費增長以及在完善金融市場、優化融資結構、降低金融風險方面具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在國際上已發展成為僅次于資本市場、銀行信貸的第三大融資方式。
截至2019年9月全國租賃企業數量達120173家
按監管機構的不同,融資租賃公司主要分為以下三類:由銀監會監管的金融租賃公司、由商務部監管的中外合資融資租賃公司(及外資租賃公司)和由商務部監管的內資試點融資租賃公司(即內資租賃公司)。
不同種類的融資租賃公司,監管部門對其市場準入要求、業務經營乏味和發展狀況 都各不相同。對于金融租賃公司,主要出租人必須控股50%以上,此外,商業銀行必須滿足8%的資本充足率要求。主要出租人分為四類,分別是商業銀行(資產800億人民幣)、國內外租賃公司(100億人民幣資產)、境內設備制造企業(營業收入50億人民幣,30%凈資產率)和銀監會認可的其他金融機構。
截至2019年9月末,全國租賃企業(不含單一項目公司、分公司、SPV公司和收購海外的公司)總數約為12073家,較2018年末增長2.51%。其中,金融租賃公司70家,內資租賃399家,外資租賃共11604家。
行業監管趨嚴
在融資租賃行業監管趨嚴的背景下,融資租賃企業業務發展模式或將面臨一定調整;但另一方面,融資租賃企業未來或可在融資渠道上享有與金融租賃公司相似的待遇,這將對行業中優質企業的良性發展帶來助益,亦或將出現行業整合的機遇。此外,統一監管也對整合金融監管資源、疏通金融監管渠道、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起到積極作用。
2018年5月,商務部下發《關于融資租賃公司、商業保理公司和典當行管理職責調整有關事宜的通知》,將制定融資租賃企業業務經營和監管規則的職責劃給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自2018年4月20日起,有關職責已由銀保監會履行。在《通知》下發之前,金融租賃公司和融資租賃企業分別由原銀監會和商務部進行監管。兩類租賃企業在業務范圍、準入門檻、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監管指標、關聯交易規則監管等方面均有較大差異。
金融租賃公司作為金融機構,受到原銀監會的嚴格監管,原銀監會參照銀行相關的監管要求對金融租賃公司進行監管;而融資租賃企業相較于金融租賃公司而言,面臨的監管環境較為寬松。而從企業數量來看,金融租賃公司僅占租賃企業的極小部分,大量的是融資租賃企業。因此,在近年來行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融資租賃行業在監管上的“雙軌制”滋生了不少包括“監管套利”、違規融資等行業亂象。隨著融資租賃企業的監管職能劃歸到銀保監會,融資租賃行業將面臨監管趨嚴趨緊,亦有利于防范金融風險,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三大發展趨勢
近年來,金融科技成為市場主流話題,數字化趨勢的三個重要方面--大數據、自動化與信息聚合網絡,將會為融資租賃業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趨勢一:與金融科技相結合
未來融資租賃通過與金融科技平臺進行模式探索,若能在項目完成后同步發行相關信托、證券類產品,將大大減少企業自有資金占用時間,同時又可以收取相關的費用收益,從而打造出時間短、效率高、收益快的互聯網化的融資租賃新模式。縱觀融資租賃市場發展,無論基于企業自身轉型升級發展還是順應創新潮流,融資租賃與金融科技的融合發展都已經大勢所趨。
趨勢二:監管繼續收緊
對于融資租賃公司來講,一方面是合規性管理指標加強。比如,按照銀保監會的規定,金融機構不允許給一些不合規的公司融資,這些公司可能會尋找融資租賃公司合作,但現在統一監管之下,這種“繞道”的做法就行不通了。另一方面融資租賃公司的合規內控加強。比如要求公司有一定的合規負責人,內控層面投放要有嚴密的審批制度。從風險管理層面,對杠桿率的管理會更加清晰明確。
趨勢三:未來將向經營性租賃轉型
融資租賃的發展可以分為傳統出租、簡單金融租賃、創造性金融租賃、經營性租賃、新的租賃產品、成熟租賃六個階段。現在大部分國內融資租賃公司的業務以第二、第三階段為主,還有更深入的發展空間。經營性租賃處于發展的第四個階段,具有節稅、擴大企業生產規模、遞延支付、調節利潤等功能。隨著近年來廠商背景的租賃公司的興起,經營性租賃得到較大發展。
以上數據來源于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融資租賃行業戰略規劃和企業戰略咨詢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作為集融資與融物、貿易與投資于一體的現代交易方式,融資租賃業近十年來在中國實現了長足發展,成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2017年,全國融資租賃業呈現出穩健發...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