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業剎車減速,“暴利時代”將被終結
煤炭是工業的糧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對于像我國這樣“富煤、缺油、少氣”的國家更是如此。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重要階段,固定資產投資持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經濟發展對能源的依賴程度較高。因此,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帶動煤炭需求連續快速增長。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監測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當前,我國的煤炭表觀消費量已由2005年的18.43億噸增長至2011年的37.27億噸,年均增幅達到12.45%,煤炭產量由2005年的21.13億噸增長到2011年的35.20億噸,年復合增長率為8.88%。截至2011年底,我國煤炭行業資產總額達37573.96億元,當年銷售收入達到32593.92億元,同比增長37.83%。
2005-2011年中國煤炭行業產銷情況表(單位:億噸)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2011-2015中國煤炭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然而,根據煤炭行業“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我國煤炭消費總量將控制在39億噸左右,煤炭行業快速發展的步伐勢必將有所減慢。
前瞻產業研究院煤炭行業研究小組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煤炭產量復合增長率將從過去的8.8%降至3.8%,年新增產能將從過去的14億噸降至7.5億噸左右,在經歷了多年的高速發展后,我國煤炭行業即將進入調整時期。
當前,我國煤炭行業面臨著“三大約束”。一是經濟增長放緩帶來的下游需求萎縮,對煤炭行業形成“增長約束”;二是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實行產量與消費量控制帶來的“資源約束”;三是煤價漲幅趨緩,人工及資源稅費上漲導致的“成本約束”。
前瞻產業研究院煤炭行業研究小組認為,在目前的市場推動下,“十二五”期間煤炭行業在資源整合和資本整合方面,將顯現出兩大效應。
首先,資源整合方面將出現“洗牌效應”。
“十二五”期間,煤炭企業數量將由當前的8000家下降到4000家以內,平均生產規模提高到100萬噸/年以上,形成10個億噸級,10個5000萬噸級大型煤炭企業,資源將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形成新的“強強”競爭格局。煤炭產量重心向西部轉移,西部將成為未來我國煤炭產量增長的絕對主體。隨著大型煤炭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國內競爭將趨向國際化,煤炭企業在資源整合中將再次“洗牌”。
其次,在資本整合方面,煤炭企業競爭的“馬太效應”將進一步顯現,資本將向擁有技術、產業鏈優勢的企業聚集,使強者更強。
前瞻產業研究院煤炭行業研究小組認為,我國煤炭行業的盈利能力出現下滑趨勢,“投入即利潤”的時代即將結束,煤炭行業必須承受住深度調整的陣痛,才能實現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