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額“歷史欠賬”促礦山生態修復提速
僅贛州一地,如果要對開采稀土等礦產破壞的土地進行生態修復,初步預計資金投入將高達380億元以上。”工信部副部長蘇波表示。
由于私挖亂采、浪費資源、缺乏監管等情況,我國資源開發與生態環保的矛盾日益突出,多年來采礦業的發展為我國的環境保護方面創造的一筆巨額“歷史欠賬”,礦山生態修復已經迫在眉睫。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1-2015年中國礦山生態修復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建國60多年來,我國礦產勘查開發取得巨大的成就,探明一大批礦產資源,建成了比較完善的礦產供應體系,礦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提供了我國所需要的95%的能源,80%的工業原材料和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
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采礦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9653億元,實現同比增長18.1%,較上年同期增幅回落0.1個百分點。2011年1-7月,我國采礦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5253.86億元,實現同比增長15.8%。
2011年1-7月采礦業固定資產投資分布情況(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2011-2015年中國礦山生態修復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據統計,2011年1-7月全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固定資產投資為2222.83億元,同比增長22%,較上年同期增幅擴大1.5個百分點,是目前采礦業重點投資方向;1-7月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投資額為1163.33億元,同比增長0.8%,較上年同期增幅收窄7.1個百分點;1-7月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投資為629.48億元,同比增長17.5%;有色金屬礦采選業投資為595.07億元,同比增長17.1%,較上年同期增幅收窄16.7個百分點;非金屬礦采選業投資為623.79億元,同比增長25.6%,較上年同期投資增長有所回落;其他采礦業投資共完成19.36億元,同比下降7.2%,自2011年年初以來,其他采礦業投資增長幅度呈現劇烈波動起伏。
然而,由于經濟發展需要而加大采礦業的投資力度,也直接造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加上開采企業重開發輕治理的經營理念,礦山開采帶來了酸雨增加、水質污染、水均衡遭受破壞、采空區地面塌陷、山體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植被破壞等嚴重的環境問題,直接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產、生活。
目前我國礦山廢棄地恢復率不足3%,而發達國家在50%以上,礦山生態環境修復勢在必行。已經開采完的礦山廢棄地,需要政府出資恢復治理;正在生產的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治理工作,必須堅持“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投入”的原則,依法要求礦山企業進行恢復治理。
前瞻產業研究院礦山生態修復行業表示,我國是一個礦產資源大國,但是在長期開采過程中缺乏高效的監管制度,目前國內礦山對于生態修復均存在較大的需求。從地區來看,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往往開采時間較早,對環境的影響更大,對生態修復的需求更加迫切。例如:北京市山區關停廢棄礦山植被恢復折子工程2.23萬畝,涉及46個鄉鎮、372個治理地塊。從不同礦山種類看,煤礦區、黑色金屬礦區、有色金屬礦區,以及采油區均對生態修復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
由此可見,我國即將步入生態修復市場迅速增長階段。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