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落幕的電視 永不停歇的“劇”斗
自6月8日歐洲杯開幕以來,足球成了這個夏天男人們最熱烈的話題,而被歐洲杯掠去男友或丈夫心思的“足球寡婦”們,陪伴她們的除了網絡購物,還有電視劇。7月2日,歐洲杯賽終于落下帷幕,但電視劇則永遠不會落幕。
結構性失衡:產量大 精品少
電視劇是一種專為在電視機熒屏上播映的演劇形式,它兼容電影、戲劇、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造型藝術等諸因素,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同時,作為文化產業中的一個重要行業,它承載了多層面的社會功能和產業功能。
從電視劇產業發展來看,我國電視劇行業顯示出蓬勃的朝氣與生命力,電視劇產量、市場競爭主體、不同性質企業構成和營銷平臺等方面都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監測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電視劇的產量為469部、1.49萬集,每天生產約41集,平均每部約32集,為世界第一電視劇生產大國;國內現有獲得電視劇生產甲級許可證機構130多家,獲得乙級許可證機構近3000家,電視劇制片業規模穩居世界第一。2011年,我國實現電視劇交易總額76.0億元,同比增長28.37%。
在電視劇制作機構的分布上,北京、上海和廣東集中了全國過半數的電視劇制作力量,是我國電視劇的三大制作基地。隨著電視劇產業向民間資本及民營機構開放,民營電視劇制作機構已逐漸成為行業的生力軍。截至2011年末,全國持有《電視劇制作許可證(甲種)》的機構共有129家,各類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機構4678家。
近年來,在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影響下,中國的媒體格局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網絡、戶外廣告媒體、樓宇液晶電視媒體、移動電視、IPTV、手機電視等多元化播放平臺發展迅猛,電視劇播出平臺得到極大的延伸。
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有電視臺241座,數量隨著全國電視臺的合并撤銷平緩下滑。除此之外,2011年全國共批準開辦了615家網絡視聽節目服務機構和14家網絡廣播電視臺。
在這種電視劇擁有多樣化出口的趨勢下,從短期來看,由于用戶量、技術標準等眾多原因,這種推動力還沒有體現出來,但預計在不遠的將來,隨著新媒體的逐漸成熟,將對電視劇市場造成較大影響,電視劇產業將面臨良好的發展契機,其生產、交易和贏利模式也將發生適應性的調整。
電視劇的最終消費者是觀眾,也就是說觀眾形成了電視劇的消費市場。觀眾的規模和構成決定了電視劇消費市場的大小和價值高低。
2005-2011年,中國有線電視用戶數量逐年增加,增長率保持在6.7%以上。2011年,我國有線電視用戶達到2.02億戶,首次突破2億戶,同比增長6.79%,雙向覆蓋用戶超過5700萬戶。同期,我國有線數字電視用戶數量逐年快速增加,年增長率保持在30%以上,到2011年,全國有線電視用戶數量已經達到11455萬戶,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7.82%。
沒有觀眾,電視劇就沒有市場。當前,我國擁有龐大的電視劇收視群體,電視劇的產量也年年攀升,結構性失衡的問題,導致了行業的整體發展的滯后。
從2002年開始,電視劇市場出現了一個供需怪圈,一方面制作商抱怨供大于求而展開激烈的競爭,另一方面電視臺卻找不到太多可播的東西,電視臺往往“千臺一面”,同質競爭嚴重。
前瞻產業研究院電視劇行業研究員羅娟分析指出,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電視劇供求的結構性失衡,高質量的電視劇供不應求,價格不斷飆漲,而那些制作粗糙、質量低下的電視劇產品則產量越大,無人問津的影視垃圾也就越多,導致了嚴重的資源浪費。產量大,精品少,已經成為電視劇產業的根本矛盾。
永不停歇的“劇”斗
近年來,湖南衛視金鷹劇場憑借《大長今》、《回家的誘惑》和《宮》屢屢開創收視奇跡。然而從2012年春夏開始,各大衛視收視整體低迷,就連堪稱“萬人空巷”的《甄嬛傳》,收視率也只有1.708的平淡表現,而開播前在營銷方面做足功課的《心術》,收視上也未超過2個點,遠不及預期值。
前瞻產業研究院電視劇行業研究員羅娟分析認為,收視率的低迷是行業泡沫開始破滅的一個信號,與此同時,電視劇長夜的上下游行業也日漸暴露出諸多問題,如視頻網站購買版權的價格在經歷2011年的暴漲后,2012年也急速下跌,跌幅甚至高達80%。
電視劇產品價格的暴漲暴跌,除了產品自身的價值下降,全行業盲目投資帶來的泡沫問題,或將長久影響國內電視劇行業的發展。
近年來,隨著文化創意產業成為投資熱點,眾多電視劇領域的新入場者,對行情也起到一定擾亂作用。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以來,社會各種閑散資金進入電視劇生產制作領域的不計其數,加上中信、保利、橫店等超大型企業集團的高調介入,估計有幾十億、近百億元的資金涌入這個市場。
電視劇行業屬于資金密集型行業,具有較高的風險性。由于對電視劇市場缺乏了解,一些社會資本帶有明顯投機性,盲目投資,非市場化操作,破壞了市場秩序,影響到電視劇產業優質產品的形成。這些“非理性”投資行為不但造成資源浪費,也助推了電視劇制作成本的急速上升,哄抬了價格,使得電視劇行業出現“通脹”現象。
此外,國內電視劇行業翻拍頻繁跟風嚴重,產業創新驅動力不足等“致命”缺陷,也是導致“好劇難求”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國作為為“世界電視劇產量第一大國”,僅2011年,全國申請立項的電視劇近3萬集,制作完成并獲得廣電總局批準得到發行許可證的劇集有469部、14942集,但是最終播出的不到一半,能進入電視臺黃金檔播出的不超過6000集,而這6000集中,能被觀眾喜愛和記住的更是鳳毛麟角。
羅娟認為,跟風現象的存在,主要源于制片企業節省成本、降低風險的考量,畢竟經過市場認可的電視劇,在劇本、品牌、口碑等方面都有競爭優勢,電視劇緊跟市場步伐的行為無可厚非,一定程度上還應該鼓勵,但如果毫無克制地跟風、翻拍,即使一時形成熒屏大繁榮,原創能力也會遭到重創,而原創能力一旦喪失,無異于釜底抽薪,不利于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電視劇行業產業鏈結構圖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2012-2015年中國電視劇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機會報告(2012版)》
在國內熒屏上,美劇、韓劇、日劇、港臺劇、等屢見不鮮,甚至熱播成潮,但國內的電視劇卻鮮有被國外電視、網絡等媒體上譯播,這也顯示出我國電視劇行業出口不力的尷尬。
據統計,目前,我國電視劇的海外銷售額僅占總額的5%左右,且銷售面狹小,主要出口地區僅局限于亞洲及其他國家的華僑聚居區,銷售價格也不高。特別是近年來,由于受韓劇沖擊等因素影響,中國電視劇的海外銷售量下降趨勢非常明顯,有業內人士甚至指出,中國電視劇的海外銷售量目前已整體下降達50%以上。
除了電視劇產品本身的結構性失衡以及出口不力等原因,電視劇產業后市場開發不足也是制約國內電視劇行業可持續、更深入發展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國電視劇行業的主要收入為產品本身的售賣,相關產業的開發還沒有形成規模,產業鏈的構成也比較單一,主要還只是停留在電視劇的制作、發行和播放等主要環節,而最具有商業價值的后產品開發及衍生產業的形成仍需深挖細掘。而實際上,電視劇與音像圖書出版業、旅游業、服裝業、電影業、玩具業、會展業等諸多行業都具有很好的產業延展性。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