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法定原則是邁向現代國家的關鍵一步
稅收法定原則與預決算公開一樣,是財政之基,更是立國之基。
3月4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記者質疑為何原油價格下跌、燃油稅上調?大會新聞發言人傅瑩指出,如果本次會議上,立法法修改獲得通過,凡是開證新稅,都要通過全國人大制定法律。總的目標是要在2020年之前,全面落實稅收法定原則。
2014年8月和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兩次審議立法法修正案草案,本次大會將是草案的三審,如果通過,人大收回稅收立法權,稅收法定原則是題中應有之意,也是稅收程序正義的基礎,一百個征稅的正當理由也抵不住一句程序不正義的質問。
混亂的時代總是伴隨著混亂的稅制稅法,法國中世紀為了填補國王的債務黑洞,長期采用包稅制、賣官制、武力驅逐債權人等方式,缺乏約束導致權貴負債越來越嚴重,也就相當于政府負債越來越沉重。英國也經歷了血腥而野蠻的中世紀,但英國制度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稱道,就因為幾百年的歷史是一部務實的、稅收法定的歷史。
我國現行的18種稅中,只有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和車船稅等3種稅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開征,其他15種稅都是國務院制定暫行條例開征的,其收入占稅收總收入的70%。上世紀80年代百廢待興,經濟體制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可能等待一個個法律成熟之后正式修訂,因此,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于1984年和1985年作出了兩次授權國務院立法,“條例”或“暫行條例”成了大多數稅收的征收依據,一些“暫行條例”已經“暫行”了近20年。
在上述稅收體制的基礎上,中國出現了地區競爭的經濟快速發展體制,張五常先生稱贊中國“地區間經濟競爭造就奇跡”,就是這一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此后負面影響越來越大,競優變成競劣,民眾合法財產權遭受無端分割,環境治理成本越來越高,無法形成全國大一統的市場,各地區比較優勢無法突顯,趨向于同質化、劣質化競爭,上百個金融中心、科技中心,不過是同質競爭泛起的小浪花。
恢復稅收法定原則是歷史的要求,刻不容緩。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已出臺實施的區域稅收優惠政策約50項,幾乎囊括了全國所有省份。有意思的是,上周有企業家與政府官員表示取消稅收優惠的巨大擔憂,資金會逐漸撤走,當地經濟陷入泥潭,一旦造成大面積失業將有不可測風險。稅收法定原則與稅收鼓勵原則難道是針尖對麥芒?
不是危言聳聽,有些企業已經開始撤資應對。2014年12月9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清理規范稅收等優惠政策的通知》,要求全面清理規范稅收等優惠政策,凡違法違規或影響公平競爭的政策,都要納入清理規范的范圍,既要規范稅收、非稅等收入優惠政策,又要規范與企業繳納稅收或非稅收入掛鉤的財政支出優惠政策。各地專項清理情況應于2015年3月底前報送財政部,由財政部匯總報國務院。
而在本次兩會上,又有代表委員提出了稅收鼓勵政策。如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京銀行董事長閆冰竹建議,對消費金融公司的小額貸款實行稅收優惠政策;戴碧蓉代表建議,運用稅收優惠政策助推更多殘疾人就業;全國政協委員、深圳證券交易所原理事長陳東征建議完善私募基金稅收政策。其他對于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等建議不絕于耳。
發達國家也有針對中小企業、養老保障投資的稅收優惠,中國是否要全部取消?這樣的理解過于片面,程序正義不等于一刀切,權利全部上收。優惠政策由部委頒布,還是有立法權的地方頒布,必須通過立法程序規范,地方制訂稅收優惠必須通過地方人大授權。有法律根據的優惠,比領導一拍腦袋胡亂優惠要好得多。
程序正義是實質正義的起點,人大收回稅收立法權,納稅人轉而會擔心人大的專業素質、人大的構成等等,但無論如何,有了法定稅收才談得上依法治國,談得上其他政治經濟改革。
稅收法定,劃定財產權邊界是重中之重。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