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投資人:AI賽道火熱,但我不會投
作者|Trista 來源|芯師爺(ID:gsi24-xinshiye)
身價2300億元,全球科技圈最有錢的人,掌握著算力「命門」的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在AI大模型席卷全球的當下,無疑是半導體行業最大贏家。
而他背后的英偉達,前幾日在發布季度財報后,僅在一天內,市值暴漲了超2000億美元,相當于漲出了一個AMD、兩個英特爾、三個美光,創下歷史紀錄。如果說近期科技圈“最靚的崽”是誰,那絕對非“AI大模型”莫屬。
圖源:英偉達官網視頻截圖
雖然賽道火熱,但某行業專家對芯師爺表示,“AI領域當前面臨著技術和市場雙重風險,短時間很難看到機會,我不建議投資人投AI領域的芯片項目,‘賭’的成分太大了!”
進入今年,芯片融資愈發艱難,尤其是當前國內芯片賽道陷入低質量內卷困局,芯片創業企業該如何選擇賽道?投資人又該如何抉擇?
01
芯片融資的冬天,正式開啟
去年中下旬開始,行業經濟低迷,熱鬧的芯片融資驟然遇冷。但進入2023年,隨著疫情管控結束,國內經濟逐漸回歸常態化,很多人都在等待芯片融資的新一輪春暖花開。
然而,春天沒等來,卻等來了國內半導體圈子里“平地一聲雷”——OPPO毫無征兆地宣布關停旗下芯片設計公司哲庫科技(ZEKU)的業務。投資10億美元,集結3000人的隊伍,財大氣粗如哲庫,也終沒能抗住。
這聲雷,也正式開啟了芯片融資的冬天。畢竟,如果連哲庫這種背靠巨大現金流的公司都難以存活的話,那些中小型芯片公司處境可想而知。
根據《財經十一人》對各行業A股上市公司的盈利情況的統計,在十大更難賺錢的行業中,芯片行業位居榜首,是盈利惡化度最高的行業。統計顯示,2022年一季度,芯片行業15%的樣本公司虧損,虧損總額5.1億元;2023年一季度有43.3%的樣本公司虧損,虧損總額21.6億元。虧損公司數量、虧損額度都大幅上升。
此外,IPO的退出機制越來越難。
2013年以前,國內幾乎沒有VC,芯片創業者主要靠朋友和家庭支持,主攻低端市場,上市以海外上市和中國臺灣上市為主,國內上市很難。
2014年,國家集成電路大基金出手,中國半導體行業迎來復蘇。特別是2019年以后,由于中美貿易戰和科創板等因素,催生了“國產替代”浪潮,國內掀起了真正的半導體投資和創業熱潮,國內上市變容易。
但是,在2023年開始,半導體庫存水位逐漸拉高,市場開始供過于求,芯片市場泡沫破裂,增長乏力甚至下滑的企業被擋在資本市場門外;加上IPO審核要求提高,對公司產品技術路線、核心技術先進性、發明專利、研發費用合理性等問題的審核全面從嚴,上市變得越來越難。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終止IPO審核的半導體企業僅有11家,進入2023年,僅第一個季度,就有10余家企業IPO按下“暫停鍵”。
晶豐明源創始人胡黎強也曾發朋友圈,“ IPO退出會越來越不容易了,事實上中國上市芯片公司數量已經超過美國上市公司了,雖然中國上市公司的銷售收入和利潤不到美國芯片公司的 1/10。”
這意味著,資本想要通過 IPO盈利或者退出,變得更難。
一方面是行業虧損擴大,一方面是上市門檻愈發嚴格,這些無疑會讓資本更加謹慎。
02
融資冷卻,加速半導體行業洗牌
關于國產芯片創業公司的活法,行業人士總結了兩點:一是靠融資,二是靠賣芯片產品盈利。
所有公司的本質都應該回歸商業,因此盈利是創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目的,但是當前卻成為了國產芯片面臨的最大挑戰,整個芯片市場上產品同質化嚴重,在巨大的去庫存壓力下,價格內卷嚴重,比如前段時間,國內某上市MCU企業就喊出“寧可兩年不賺錢,也要確保業績與市占”。
現在的芯片創業公司,更多的還是依靠融資,很多芯片公司天使輪融資都是千萬級和億級起步。而大多數芯片企業破產,都是源于融資不暢。
比如知名蜂窩物聯網芯片廠商諾領科技因融資不暢,失去后續輸血能力后,于2022年7月破產倒閉。還有ARM CPU明星初創公司啟靈芯,因融資不暢最終于2022年8月停止運營。
還有像這次令行業震撼的哲庫解散,資金壓力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哲庫一直依靠著母公司OPPO的強大實力和充足的資金支持,而如今手機市場整體遇冷,OPPO整體營收不達預期,難以負擔芯片的巨額投資,不得不“忍痛斷臂”。
這主要是因為芯片的研發周期太長,普遍需要3年以上;研發出來后,面向的又是一個極度上游的to B市場,銷售周期同樣漫長。因此,公司想實現規模化收入,得需要5—6年時間,要實現規模化利潤,就得7—8年。
而在這7—8年里,大部分的芯片公司都得依靠融資去支撐企業運營。這意味著,資本市場遇冷情況下,芯片企業的淘汰賽正在加劇。
比如前幾年,在瘋狂的超級景氣下,投融資行業出現了“無VC不投芯片”的盛況,大部分芯片企業都能快速融資,估值翻番。甚至很多投資人把芯片產品當作金融產品,投資時也不在乎產品類型、性能、成本、毛利率等,只要能快速將公司做上市,就能獲得高市值,就能實現高收益。
某位芯片上市公司創始人曾說過這么一段話:“2018年以前,芯片設計公司做出一點成績,IPO上市是鳳毛麟角,不計其數的芯片設計公司倒下了。4年以后,芯片設計公司倒下變得很稀奇,IPO上市反而顯得是很平常的事”。
這就導致一個現象:為了能快速上市,都聚焦存量市場,結果出現了扎堆某個領域、產品同質化。
現在芯片市場新一輪的下行周期已開啟,投資人會更看重企業是否有一定生產規模和收入。因此,芯片項目接下來想要獲得融資,就得在技術創新、產品競爭力、投入成本、產出收益、市場前景等領域發力,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獲得高市值,才能更容易上市,也就更能獲得投資青睞。
03
芯片創業,接下來何去何從
某行業專家對芯師爺表示,芯片初創企業的邏輯,基本圍繞兩點,一是市場風險,二是技術風險。
“好賽道就是不存在市場風險,只存在技術風險的領域”,該專家表示,展開來說就是國產化率低于30%、技術門檻高、又面臨“卡脖子”風險的賽道,比如半導體設備、材料環節等;具體到芯片種類,比如模擬芯片這種成熟賽道等。這些優質賽道市場前景明朗,但存在技術挑戰,對研發團隊要求高。
具體看,當前我國ALD、光刻、量測檢測、離子注入等環節國產化率極低,均低于5%。涂膠顯影、CVD、刻蝕、PVD等環節國產化率較低,位于10%至30%之間。刻蝕、薄膜沉積(包括CVD、PVD、ALD)、光刻、量測檢測市場空間居前四,分別約418、399、323、228億元人民幣。量測檢測市場空間大,當前國產化率低,國產替代空間廣闊。
從數據來看,在2023年一季度半導體整個行業普遍利潤大幅下降的情況之下,半導體設備板塊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2.40%,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44.07%。
這個從我國芯片首富虞仁榮的投資動態中,我們也可以窺見一二。
近日,廣立微發布公告稱,公司擬作為有限合伙人與虞仁榮等LP共同發起設立合肥馮源仁芯股權投資合伙企業,該企業的主營業務為投資,投資方向為半導體上下游及延伸領域(新能源、新材料等)的成長期及成熟期優質項目。
“對于沒有技術風險,但存在巨大市場風險的賽道,則建議初創企業避開。”行業專家進一步指出,這類賽道指的是中低端領域,芯片技術門檻低,國產化程度已經超過50%,同質化競爭嚴重,毛利率非常低,這類賽道已處于紅海競爭格局,尤其是電子消費類,比如電源管理芯片等,尋求并購整合或許是這類賽道企業的最優選擇。
“還有就是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并存的賽道,也建議初創企業避開,比如當前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賽道。”該專家認為,這類賽道技術前沿,國內外都在技術探索、攻堅階段,且市場不明朗,到底何時爆發、何時有實質性的規模應用都不確定,短時間看不到機會,這類賽道也不建議初創企業進入。
04
寫在最后
芯片研發的前期投入巨大,因此只能用高銷量的規模效應來平攤研發費用,降低成本,越大越復雜的芯片,越依賴于芯片出貨規模,才能攤薄每一顆芯片的前期投入。
因此芯片創業要綜合考慮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逐步走上“投入—產出—再投入—更大產出”的良性循環之路。好的芯片創業項目,一定是講產品技術、競爭力,市場前景、投入產出等,這類項目也一定不會缺投資。
粗放式的芯片創業時代已經過去了,浩浩蕩蕩的國產芯片創業大潮,也到了該退潮的時候。芯片創業和芯片融資,都將一年比一年難,但這也會倒逼本土芯片創業公司走向健康發展之路,最終促進國產芯片產業良性發展。
最后,借用一位芯片上市公司創始人的一段話:“聚焦和堅持是芯片創業成功的前提,技術和創新是芯片創業成功的核心,投入產出比是芯片創業成功的保障。”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芯師爺(ID:gsi24-xinshiye),作者:Trista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