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開閘前最后一道坎:證監會嚴審IPO募資合理性必要性
證券時報了解到,繼此前十多家過會企業按照監管層要求進行補充封卷之后,證監會發行部上周再次通知其他已過會企業溝通發行方案,強調的內容之一就是發行人需再次確認“發行文件中募集數量和項目是真正有需求的,是有必要的”。
同時,已經過會的企業被口頭要求嚴格限制發行價格,不得高于行業平均市盈率,同時被建議不要進行超募以及老股轉讓。一些發行規模較大的企業,如重慶燃氣等,還被要求削減發行規模。“這是口頭指導,同意這些做法,就給封卷,就給發批文。否則的話暫時就不能封卷。”一位投行人士向媒體表示。
而在今年1月份的新股發行開閘之后,3月份證監會就新股發行改革相關措施進行調整,將適當放寬募集資金使用限制,強化募集資金合理性的信息披露。新股發行募資數量不再與募投項目資金需求量強制掛鉤,但要根據企業所在行業特點、經營規模、財務狀況等因素從嚴審核募集資金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截至6月5日,IPO在審排隊企業數量為619家,其主板排隊企業249家,中小板排隊企業153家,創業板排隊企業217家。其中,已過會公司43家,包括創業板21家,中小板7家,上交所主板15家。
已為300余家企業提供過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的前瞻投資顧問(專為擬上市企業提供上市前細分市場研究和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認為,在新股發行即將開閘的當下,IPO發行批文的獲得并未如此前市場預期的順利。從證券時報的消息來看,43家已過會項目,誰先拿到發行批文,將取決于其發行材料的完整性、發行方案的合理性。而對于監管層目前高度關注的募資金額、老股轉讓比例及相關情況、發行價格等敏感性問題,不僅是已過會企業,待審企業均值得高度關注。
前瞻投資顧問在對300余家擬上市企業進行募集資金運用規劃及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的實戰基礎上,持續對創業板、中小板,以及發審規則進行深入研究后發現,每年都有一大批的擬上市企業因為募投項目不靠譜倒在了資本市場的大門外,可惜之余,更是一種時間、精力、資源的浪費。甚至還有一些企業,為了沖擊IPO,在過去幾年中錯失了不少好的投資機會和商業機遇。如果因為募投項目的細節性問題造成IPO被否,無論是對企業自身,還是IPO中介機構,未免太過得不償失。
前瞻投資顧問建議擬上市企業,在做募集資金運用規劃的時候,要盡可能地考慮周全,包括宏觀方面的行業趨勢、國際政策趨勢、發審規則等;微觀方面的企業自身戰略、經營能力等,是否都逐一匹配。
都說“細節決定成敗”,但實際上,在IPO這件事情上,沒有大問題和小問題之分,任何細節性問題,一旦放在了招股說明書中遞交到預審員眼前,那都是影響IPO成敗的頭等大事。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