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灣工研院發展看公共技術平臺搭建
公共研發平臺是區域內企業間、政府與企業、大學、科研機構等為了共性目標,投入各自優勢資源和能力而設立的技術研發聯合體。公共研發平臺以其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技術服務能力和共性技術突破能力得到各地政府的重視,運行良好的公共研發平臺對地方的經濟、科技和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提速、增效、擴能顯著,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率提升上;二是市場化的技術轉移機構得到發展,落地了超過500家國家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三是技術成果轉化交易規模不斷上升;四是在高新技術成果轉化上不斷提升,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顯著增加。 但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一是核心科技成果成熟度較低,部分成果無法滿足企業需求,部分科研成果不能有效適應企業和產業技術發展需要,并導致企業不愿意冒險開展核心科技成果轉化,降低了核心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率。二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升,承接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仍需增強。三是由于我國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管理機制仍然欠缺,部分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不能落實到位,造成成果轉化所得收益一大部分上繳財政,科研人員獲得報酬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性。四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支持力度不夠,導致承接成果轉化的中小企業難以獲得支持,降低了成果轉化率。 以下從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的發展歷程和機制等方面進行分析,從全球領先的公共技術平臺和成果轉化平臺的發展經驗來獲取啟發,指導其他公共研發平臺的發展。 臺灣工研院簡介 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成立于1973年,由臺灣時任經濟主官孫運璇將分散在各處的聯合工業研究所、聯合礦業研究所與金屬工業研究所合并,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后來又根據產業發展需求相繼成立了電子、光電、電腦與通訊、材料、機械、化工、能源與資源、生物醫藥等研究中心。工業技術研究院是國際級的應用研究機構,擁有六千位研發尖兵,以科技研發,帶動產業發展,創造經濟價值,增進社會福祉為任務。自1973年成立以來,率先投入積體電路的研發,并孕育新興科技產業,累積近三萬件專利,并孕育了包括臺積電、聯電、臺灣光罩、晶元光電、盟立自動化、臺生材等上市公司,帶動臺灣半導體產業跨越發展。 工研院的定位 在創立之初,工研院主要承擔的任務是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在1979年頒布的《科學技術發展方案》中,明確提出工研院的主要任務是:接受政府委托研究開發,輔導企業研發活動,加強與外界科學技術團體的合作,關鍵新技術及產品的引進和推廣,設立小型實驗工廠推動試驗及試制服務。在此指引下,工研院成立了創新技術轉移公司,致力于應用技術的引進、開發和推廣,在臺灣產業轉型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隨著臺灣經濟、技術的騰飛,初始產業培育和技術積累完成,新的創新需求隨之而來,工研院調整為區域科技計劃主要執行者、科技政策的參與者和執行者,開始進入引領區域創新階段。工研院在技術支持的角色上加重前瞻性及創新性的比重 ,通過產業服務升級并建立開發實驗室,提供區域所需的技術服務,協助政府開拓并培育新興產業。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工研院將業務方向調整為“產業科技研發,知識型服務,技術衍生價值”,致力于前沿技術研究,培育新型企業,促進科技服務業發展,打造公共基礎平臺,建立產業研究院,促進區域永續發展等。 運行機制特點 財團法人,前期補貼,后期自負盈虧。工研院是財團法人結構,其創辦資金來自政府和社會捐助,主要收入來源于合同研究開發和技術服務。在創辦初期,主要資金來源于政府經費補貼,直到能夠實現收支平衡,在這期間,盡管政府出大額資金,但在工研院的發展方向、研究活動以及經營策略上,工研院具有絕對自主權。在經過近十年的探索和運作,工研院通過項目研究開發經費、技術服務費等收入能夠實現收支平衡,此時,政府補貼停止,工研院進入自負盈虧發展階段。 集中研發,協同合作,成熟轉移擴散。工研院根據自身發展方向以及合同研發需求,進行集中技術引進和共性技術開發,技術開發成功后通過合適的方式向企業轉移。在臺灣集成電路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引進-吸收-轉移”的方式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加快了技術產業化的進程,減少了企業的風險,同時又解決了資金不足等問題。 技術與人員向企業整體轉移。工研院在向企業轉讓技術成果時通常是將技術和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一同打包轉移到企業,確保技術在企業實現產業化并持續更新技術,保證符合產業發展需求以及市場化需求。 發展啟示 允許人才流向企業。現階段很多公共服務平臺擔心人才流失問題,在進行技術轉讓時,并沒有打算連同技術團隊一并轉讓。由于技術成果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人,并且技術在不斷更新,需要技術人員持續服務。隨著技術轉移和擴散,公共研發平臺的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流向企業在所難免,平臺應當正確看待并且積極鼓勵技術成果與人員同步轉移。并利用轉移收益投入新的研發,培養新的團隊和人才,保證公共平臺有足夠的流動性,并且在流動中保持穩定,最大限度體現公共平臺的公益性。 技術引進和自主研發雙管齊下。技術引進和自主研發是實現技術進步的兩條主要途徑。在成立初期,作為先進技術的追隨者,著眼于技術引進、吸收、推廣,讓更多企業在短時間內掌握行業成熟技術并且實現產業化,達到最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助力區域產業和技術完成原始積累。在完成原始積累后,應著眼長期發展,布局自主創新,適當超前,從“跟隨者”戰略轉向“引領者”戰略。工研院的經驗充分說明公共技術平臺必須把握行業發展趨勢,根據區域和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對自身做出戰略調整,才能做到服務產業、助力區域、支撐行業發展。 政府扶持方式多樣且適時而變。行業公共研發平臺的發展離不開政府扶持,但要厘清“公共性”不等于“政府性”,并不是政府包辦一切,在平臺建設初期,政府要發揮引導作用,給予政策、場地、資金等支持,在平臺步入正常運作之后,不再對平臺本身進行扶持,二是針對行業共性技術研發項目給予支持,采購研發服務,從扶持平臺轉向扶持項目,促進研發服務和技術升級。 非營利機構性質與企業化經營有機結合。工業研究院不存在股東,盈余部分不需要分紅,而是留在內部轉為研發資金,保證有充足的資金來投入新項目研。同時工研院采用企業化經營,把經營和效益放在重要位置,保證有足夠的自身造血功能,提供支撐研究院長久發展的內生動力。
前瞻產業研究院專業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