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政策將結束 家電拆解企業面臨虧損危機
2011年年初以來,隨著一線城市家電產品增速停滯,甚至銷量下降,出口增長艱難,家電業寒冬的腳步也就漸進了。而近日媒體爆出的美的大規模裁員,就像一個導火索,正式引爆了“寒冬說”。盡管不愿意承認,但是,家電業的寒冬,不是逼近,而是已經正式來到。
本月底家電“以舊換新”政策的結束,不單止關系到家電廠商和消費者,拆解企業亦有可能成為受影響最大的一個。隨著政策的結束,國家有關部門給拆解企業的補貼也將隨之結束,企業將再次面臨虧損壓力;另一方面,“以舊換新”實施兩年多,消費者手中的大部分舊家電已進入回收通道,“無米下鍋”恐成企業最不愿面對的經營之困。
補貼結束企業面臨“吃不飽”
據了解,廣東省目前擁有以舊換新拆解企業資質的僅4家,其中最早也是最大的一家——惠州鼎晨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夏天表示,從2009年8月以舊換新實施以來,公司已經接收處理了540萬臺廢舊家電,而此前拆解的舊家電每年僅有十幾萬臺。
“如果國家沒有補貼,企業肯定虧損。”據他介紹,公司回收的廢棄家電必須百分百拆解,分解出的塑膠、金屬可以賣錢,但可以再利用的不多,且企業同時要為廢棄危險物的處理繳交一大筆處理費,危險物質必須由另外的擁有處理資質的公司來處理。此外,在以舊換新過程中,拆解企業需先為家電商家和回收企業墊付“舊貨貨款”和“運費”,這是一個巨大的壓力。“公司還有1.2億元的墊付款沒有結算,由于相關部門對各環節的審核非常嚴格,相應的結款周期也比較長。”夏天說,公司最后一次拿到款數是去年的上半年。
另據了解,拆解企業的投入也非常大,一家中型拆解工廠的總投入在2個億左右,其中光設備的投入就在5000萬以上。“這對民營企業是一個挑戰”,另一家拆解企業——佛山市順德鑫還寶資源利用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大江表示,現在企業有兩個擔憂,一是新的補貼能不能下來?什么時候下來?其次,企業的高投入只有用“上量”來達成盈利,現在市場上的舊家電大部分已經被收走,未來企業難免要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
事實上,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在家電二手市場,拆解企業還要面臨二手家電商販借“以舊換新”的東風坐地漲價,其中舊彩電的漲幅最高,每臺達到40元~50元左右,冰箱、洗衣機等大件則平均漲了20元以上。
對于正規的廢家電拆解企業而言,沒有政策的扶持,原有的生產者、銷售商、正規拆解企業構成的廢家電回收處理體系將遭到更大的考驗。未來家電拆解企業要有發展,除了落實補貼政策外,形成一個健康良性的資源回收市場也非常重要。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