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商五千億轉戰旅游地產 旅游業泡沫膨脹
旅游地產是個偽命題?
旅游地產或為房企在樓市嚴厲調控下,為繼續生存而尋找的一塊“跳板”。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了解,2012年1-4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5835億元,其中,住宅投資10818億元,同比增長13.9%,增速回落5.1個百分點。調控對住宅的抑制作用明顯。
“從政策調控到土地政策及趨勢到長期利潤上看,目前住宅地產調控從緊,商業地產仍是‘商住倒掛’,旅游地產或是調控背景下房地產商的另一條可選之路。”亞太城市發展研究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謝逸楓認為。
前瞻產業研究院房地產分析師柳存遠分析,如今樓市基本呈現“一級城市靠地產,二三級城市靠資源”的涇渭分明的發展態勢,由于地產和旅游資源的稀缺性,二三級城市旅游地產熱或將如海南旅游地產發展一般,引發二三級城市新一輪跑馬圈地,從而推動房價上漲。
對于傳統開發商來說,布局旅游業,很大部分是“曲線”做地產,即賣配套的住宅和商鋪。“旅游地產最大的問題就是拿旅游之名行地產之實,以突破限制嚴格的調控政策。目前來看,炒作旅游地產概念的目的,主要還是推銷旅游地產主題項目附帶的房地產項目。”謝逸楓表示。
從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而言,即使是國內現在發展最好的旅游地產開發商華僑城,仍然未能實現真正以旅游方面的收入來支撐的盈利模式。華僑城年報顯示,盡管主題公園和文化表演也能帶來門票和演出收入,但華僑城真正的盈利仍來自于項目配套住宅的銷售收入。
雅居樂的清水灣項目,號稱旅游地產,其實主要由住宅提供溢價紅利,隨著調控發威,海南成交急劇下滑,項目便陷入尷尬境地。美林在5月7日的研報中指出,一季度是海南樓市的傳統銷售旺季,但清水灣整體銷售額同比下降32%。
因此,標普對于雅居樂將清水灣模式復制到云南并不看好。其分析師稱,開發商與當地政府的意向協議一般都很長,如果雅居樂想盡快投入實現產出,對資金的要求會很高,而這也將增加風險。這也是其他絕大部分旅游地產開發商面臨的問題。同時,旅游地產受經濟影響大,不是剛需產品,銷售對象并不穩定。
地方政府政績驅動
在旅游地產狂潮背后,一直有一只“看不見的手”:是地方政府的積極主動,推動了旅游地產開發熱潮。
早在2010年8月17日,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朱中一就在“旅游導向型土地發展國際高峰論壇”上表示,在全國各省市制訂的“十二五”規劃中,已有27個省區市把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或者第三產業當中的領頭產業。
“我們經常接到各個地方的邀請去進行開發,他們希望能復制深圳的模式,”華僑城內部人士表示,華僑城因其最早開始做文化與旅游地產的開發,受到各地青睞,但公司對選擇在何處拓展非常慎重。
業內人士分析,旅游地產熱的背后,與地方政府的利益驅動不無關系。地方政府通過引入房地產企業開發旅游地產,不僅能夠實現財政收入和GDP的提升,還有助解決就業問題,旅游項目逐步成熟后,還會產生持續的稅收收入,帶動當地消費,可謂一箭多雕。
去年以來,土地市場持續低迷,土地流拍頻現。但國土部最新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土地出讓金收入仍達3.15萬億,創下新高。有不愿透露姓名的開發商說,很多地方以招商引資進行旅游開發名義掛牌出讓土地,尤其是三四線城市。在開發商幾乎都會先行開發別墅等高端住宅產品。
旅游地產項目的開發,勢必對投資區域的資源環境帶來影響。博森公司在西雙版納白象湖的“填湖事件”就是一例。有消息稱,國家土地督察成都局已就上述情況展開調查。
西雙版納州招商局副局長張志勇撰文稱,西雙版納旅游地產發展缺乏整體規劃,存在破壞性開發利用、浪費稀缺資源等問題。同時,受國家土地等政策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一些優勢項目的落地較為困難。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