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瘋狂跑馬圈地后的隱憂
但是,今年收緊的銀根意外打碎了他們的夢想。
受困融資壓力,部分地產開發商的院線投資擴張步伐正悄然放緩。即使仍在跑馬圈地的院線,也多數持觀望態度——他們會先觀察電影院的票房收入是否持續增長,及周邊院線投資建設計劃,再決定是否出手投資收購。面對單塊銀幕票房開始下滑的經營窘境,各大院線經營方不得不在擴張與營收效益間努力找到平衡點。
譬如,脫胎于萬達自有商業地產、擁有數百塊銀幕的萬達院線,就通過內部調配資金,用一些電影院的盈利補貼新建電影院初期經營虧損,化解單塊銀幕票房收入下滑的困境。
“但萬達院線的競爭優勢,還在于它的規模效應。”一位了解萬達院線商業模式的人士透露,如蘇寧易購與萬達院線簽訂過一份貼片廣告的年度合同,即蘇寧易購的相關廣告能在萬達院線旗下幾乎所有屏幕放映,擴大廣告傳播范圍與影響力。更重要的,按照商業地產界流行的1:15經營模式,即電影院收入1元,可帶動商場整體收入15元,萬達院線給萬達商業廣場做出了收入貢獻,由此獲得的經營收入分成,或許能幫助萬達院線避開銀幕票房下滑的行業尷尬。
“但在瘋建電影院后,電影票價格戰、片源爭奪已不可避免。尤其是大城市CBD地段可能云集數家電影院,部分影院之間的步行速度不超過10分鐘,高密度的影院分布狀況必然分流大量觀眾。”在王剛看來,等待電影院投資方的,將是無休止的“生存競爭”。
對于影院投資方而言,要生存,開源還是節流,這是個問題。
前者,成為絕大多數影院的選擇。為了提高消費者體驗的滿意度,各家影院花大價錢引入3D、IMAX等新技術,并提升服務標準。甚至北京UME華星影院成立之初曾耗資十幾萬元從國外進口爆米花機,連玉米粒、焦糖、油料甚至包裝桶都要進口。
“UME一直致力于樹立國內電影院服務的標桿,通過標準化的服務,能吸引到更多觀眾。”在一位影院投資方看來,這套高投入換來高產出的做法,隨著越來越多影院投資方的“模仿”,正失去原有的競爭優勢。
“只看到投入不得不加大,但產出卻見不到水漲船高。”王剛透露,當電影院按五星級標準建造時,平均一個座位的投資成本已從幾年前的8000元漲到了2萬元左右,一個電影院按1400個座位計算,投資成本近3000多萬元,能在5-8年收回成本,算是幸運。
但前瞻網記者了解到,其實比拼影院服務品質之外,真正能決定影院在激烈競爭中存活的關鍵,是管理成本能否壓低。
以一家管理20-30個放映廳,每天需要排映165場電影的AMC大型影院為例,僅由4-6個放映技師輪流操作,在票房淡季放映員可能被縮減至2-3人,讓影院如此高效的原因,則是AMC影院采用的是大盤放映機的管理模式,只要排片人員將影片放映時間準確無誤地輸入到計算機,30個廳、165場的放映排序管理問題便迎刃而解。這讓AMC能以低票價爭取更多觀眾。
“但在國內,同等規模影院管理運營要達到這樣的水準并不容易。”孫航宇透露,一個中型影院的工作人員約需要20人,隨著院線投資擴張過快,部分影院存在人手不足或者人才流動率高的問題,導致運營管理成本普遍較高,“一家新電影院最先兩三年的票房收入,在和片方分完賬,交完房租、物業費后,可能是入不敷出。現在很多投資者只能拿時間換空間,寄希望二三線城市票房能夠忽然發力大幅上漲,讓他們有解套機會。”但是,希求好運并不能真正解決目前危機。各大電影院真正的危機或許還在后面。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