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補貼企業淘汰落后產能遭遇尷尬
近日, 江蘇省經信委公布2012年全省落后產能淘汰任務,涉及14個行業、122家企業。然而,部分企業因沒被納入政府年度任務,放緩了淘汰步伐。淘汰落后產能,到底靠政府鞭策還是企業主動而為?答案不言而喻,但現實情況頗為尷尬。
前段時間蘇南某市摸底落后產能,100多家企業踴躍上報,讓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很詫異。“以前企業都藏著掖著,現在卻主動‘抖包袱’。仔細一問,都盯著政府的以獎代補資金。”該市經信委負責人透露,考慮到獎勵資金有限,選擇了11家淘汰任務較重、準備升級改造的企業給予補貼,其余企業得知后熱情瞬間消散,時至今日未見其有淘汰落后產能的跡象。
據省經信委產業政策處處長繆鳴介紹,工信部2010年在全國范圍內啟動落后產能淘汰工作,按照國家要求省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專項資金,全省1∕2的省轄市也安排配套資金,即便如此獎勵面也非常有限。2011年,我省66家企業承擔國家和省淘汰任務,年底按任務量獎勵,最高的拿到了120萬元,最低的只有5萬元。“拿到錢的企業嫌少,沒拿錢的企業淘汰積極性不高;國家和省里要求加快淘汰步伐,財政部門要提高專項資金使用效益。”
淘汰落后產能,本是企業轉型發展的分內事,政府給點補貼以資鼓勵,到最后卻“里外不是人”。如此尷尬原因何在?
蘇南一家中小型制造企業負責人說,百萬元甚至更少的資金,對好的企業不算大數目,但對于正在飽受成本激增、利潤受擠之苦的中小企業來說,哪怕杯水車薪也是雪中送炭。“目前產品利潤在6%左右,年銷售收入個把億,利潤也就600萬元。納入政府任務范圍后,淘汰落后產能拿的補貼也能發一部分員工的工資。”這位負責人坦言,現在市場行情并不樂觀,升級改造沒有十足把握,維持現狀尚能掙點小錢。更重要的是,在現行體制下,企業與政府的關系往往是“一回生二回熟”。“這次你爭取到了為政府完成任務作貢獻的機會,順便獲得一點獎勵資金,以后去其他部門申報項目就有點可以展示的東西了。”
對于一些地方政府而言,淘汰落后產能,面臨職工安置、財政減少等現實問題,難免產生畏難情緒。南京市經信委有關人士坦言,2005年前后各個工業廳局撤銷后,行業準確產能沒有專門機構來統計,目前經信部門掌握的都是大概數,主要靠企業上報,難免存在一些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早就該主動淘汰的產能和設備仍在生產。
省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田伯平分析認為,這些現象反映出兩個新問題:一是轉型過程中部分企業仍存在“等靠要”心態,不愿意啃硬骨頭;二是隨著政府專項資金更加注重使用效率后,如何兼顧選擇性扶持的效益和整體調控的效果。“當前,政府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熱衷補貼,這個企業補點、那個企業補點,最后廣大企業都盼著補貼。”田伯平說,獎罰是外力,最根本的是讓企業有轉變的內驅力,實現脫胎換骨。政府的財力畢竟有限,要創造落后產能退出的市場環境和機制,促使環境、資源等外部成本在企業內部化,讓落后產能無利可圖、無法生存,促使企業主動自覺,告別落后。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介紹,目前,我國落后產能認定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估摸產能,綜合全國總產能、過剩情況等,按一定比例劃分出落后產能;二是核定設備,設定一個指標為臨界值,設備的出廠參數低于或高于該指標就為落后產能。專家指出,這樣的認定形式具有一定科學性,但對設備實際運行狀況考慮不充分,因此具有片面性。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