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 風電產業寒風陣陣
什么會放緩什么有前景
“風能資源豐富地區的電力系統的備用容量已經基本用完。雖然這些地區風能資源非常豐富,企業投資風電的積極性也很高,但電網對其制約已越來越突出。”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說。
由此判斷,基地化集中式風電場的發展將會放慢。
長久以來,龍源電力、大唐新能源及華能新能源雄踞中國風力資源最豐富的“三北”地區,進行資源搶奪戰。但隨著風電的大規模開發,風電項目前期開發競爭日益激烈,在目前電網的現狀下,“三北”地區的開發潛力日趨枯竭。這迫使其不得不轉戰他方。
龍源電力2011年財報顯示,除了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繼續擴張之外,其2011年加大了對內陸風資源較好、電網連接條件好的地區的項目開發力度,尤其是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四省增幅最大。龍源電力稱其“形成了更為合理的開發布局”。
同樣的趨勢也出現在華能新能源。從其2011年的控股裝機容量的地區變化量可發現,華北、華東及南方地區是其2011年主攻區域。
“中國未來風電發展總的原則是繼續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同時鼓勵在這些基地以外分散式地因地制宜地建中小型項目,利用現有的輸電線路。”施鵬飛說。
南方的風力資源雖然不好,但目前技術的發展已經可以使風機捕捉到較低風速的風能。維斯塔斯、華銳、金風等風機制造企業都已在低風速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
“風電行業具備最大發展潛力的市場是低風速風場,這個市場太大了。但很多地區并沒有捕捉到低風速風資源,原因是三四年前技術比較昂貴,或技術效率不夠高;但現在情況不同了。” 維斯塔斯集團政府關系部高級副總裁彼德·布隆表示。
另一個重要方向則是出海。
2010年6月底,亞洲第一個大型海上風電項目上海東海大橋風電場并網發電,中國進入了海上風電時代。
2010年9月,國家能源局組織了江蘇省鹽鹽市海域4個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的招標,這是中國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總建設規模100萬千瓦,并提出不久之后將會啟動第二批招標。然而,中標一年八個月之后,首批海上風電項目竟無一開工。
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海域處處長李榮軍表示,除了成本及技術問題之外,“這批海上風電項目都存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規劃缺陷”。例如山東魯能在東臺特許權項目原規劃地點與沿海養殖區重疊,只好向深海方向調整了10公里;而國電龍源電力的江蘇大豐20萬千瓦項目面臨著風電場與江蘇圍墾區規劃、江蘇省上報的珍禽保護區局部有重疊的問題,項目開工不得不延遲。“海上風電項目涉及發改委、能源、海洋、交通等多個政府部門,協調難度大。”
“中國海上風電遇到的問題主要是兩點。一是招標電價和固定電價其實和陸上很類似,風電設備廠商在海上風電這種相對價格高昂的投資中只獲得了與陸上風電相似的電價,這是不正確的。另一方面,海上風電發展之前,需要一個市場。中國目前還是行政管理機制和技術推動,而不是市場推動。因此,中國仍處于海上風電發展的初始階段。” 彼德·布隆說。
不過,所有的困難都不能阻止風電開發商搶占資源的步伐,因為,只有發電量提高,企業的盈利才能增加,而這只能有賴于裝機量的提升。
業內人士表示,作為新能源企業,資源就是其生命線,為搶占資源,即使長期虧損,企業也會堅持,而且受國家扶持政策影響,企業對行業的前景相當看好。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