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陷信譽危機
江蘇銀行擅自將3.2萬份客戶資料賣給第三方機構,這些資料包含了住宅地址、電話等敏感信息,結果,這樣一起惡劣的事件被曝光后,央行上海分行給出的處理僅僅是“通報批評”。
江蘇銀行并非第一家擅自售賣客戶資料的銀行,其他大行比如招行、中行都發生過類似事件。
今年年初時,曾有網友爆料稱包括建行、交行在內的多家銀行大量用戶數據被盜賣,數量高達數千萬,對此,央行副行長劉士余表示“沒有這回事”,不過,他也承認,銀行在客戶信息保密方面確實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他同時表示,“(銀行客戶資料外泄)在國際國內都不奇怪……保護客戶隱私工作要落到實處……這是非常重要的內容”。
言猶在耳,江蘇銀行卻發生了這樣一件事,讓人震驚,更讓人震驚的是,央行上海分行居然只給出了“通報批評”的處理,這顯然有悖于劉行長的講話精神。
前瞻產業研究院金融分析師武文韜認為,“通報批評”其實就是一種對銀行的變相保護,畢竟這無法對江蘇銀行造成損害,根本發揮不了警示作用,反倒像是鼓勵銀行繼續售賣客戶資料。
事件發生后,有人這樣說:“銀行客戶的資料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銀行的信譽問題越來越值得拷問。”
一直以來,國內銀行業給公眾的印象都不是很“美好”,一味追求暴利、亂收費層出不窮、漠視客戶權益,等等,面對這些情況,很多人肯定都有疑問,銀行還有信譽嗎?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體現在銀行所推出的理財產品上。某銀行的一款理財產品是這么規定的:年化收益率最高可達3.55%,扣除銷售管理費率和相關的交易費用后,客戶最多能拿到3.25%,不過,如果收益率超過3.55%,超出的部分將全部歸為銀行的管理費用。值得注意的是,銀行并沒有規定產生虧損時如何保障客戶利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非常不合理,最后等于是銀行拿著客戶的錢給自己謀利,不管怎么樣都可以旱澇保收,而風險卻全壓在了客戶身上。
事實上,銀行在推銷理財產品時大多采取忽悠、欺詐的做法,這明顯是不負責任的,更無信譽可言。
不用搬出“瑕不掩瑜”說法試圖替銀行辯護,部分銀行的確在某些方面做的不錯,但總體上看,它們距離公眾的期望還很遠,至少,現在很多人對于把錢存在國內銀行是否安全已經產生了顧慮,因為曾有許多人遭遇銀行卡被克隆盜刷的悲劇,然后銀行除了極力撇清干系外無所作為,這樣的銀行誰能放心?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