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13%土地遭重金屬污染 數千億治理費用何處尋?
13%土地遭重金屬污染
在株洲市清水塘霞灣港排污口不遠處的老霞灣港河床可以看到,多輛挖掘機正在作業,一車車受重金屬污染的底泥被運到岸邊的治理場地。北京高能時代、廣西博世科等環境治理企業已進駐到工業園區。治污場地外墻的項目牌顯示,需要治理的清水塘霞灣港底泥量為50080立方米,治理時間為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
治理場地隔壁的“株洲華瑞”的設備已被拆解,在當地環保部門的要求下,這家原本為株洲市冶煉集團(株冶集團)處理廢渣的企業重新搬回到株冶集團內部。而其他處理廢渣的企業則被關停,還包括多家中小化工企業。
“宏基鋅業”是其中一家被關停的企業,這家企業的產品為氧化鋅、硫酸鋅等。工廠內部,各種設備被酸性物質腐蝕得銹跡斑斑,印有骷髏圖案的警示牌及藥桶隨處可見,但未見到處理廢渣及污水的設施。
在關停之前,這些企業含有重金屬及酸性物質的污水直接排到霞灣港,流入湘江。當地一企業主說,在清水塘污水處理廠建好之前,包括一些大企業在內,也照樣向湘江源源不斷地排放污水。
前瞻網了解到,由于長期受有色金屬冶煉廠和化工廠的污染影響,在新霞灣排污口下游形成了一個明顯的高濃度鎘和高濃度鉛污染帶。其底泥含鎘量最高值達359.8克/千克,是《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一級標準限定值的1800倍,底泥含鉛量最高值達1827.6克/千克,超標52倍。
更讓人驚心的是,霞灣港只是湘江流域諸多重點排污口的一個,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衡陽水口山等區域是重點排污點,這些地方化工、冶煉、采礦企業密布,湘江遭災“礦毒”污染有上百年歷史。
1981年~2000年湘江的水質監測數據表明,湘江總體水質自上世紀90年代呈惡化趨勢,主要污染源為工業污染和生活廢水污染,工業污染中重金屬污染明顯,株洲、湘潭和長沙河段污染最為嚴重。
“十五”規劃實施以來,湖南的汞、鎘、鉻、鉛排放量位居全國首位;砷(砒霜)名列甘肅之后居第二位;二氧化硫和化學耗氧量(COD)的排放量居全國前列。在湘江枯水期的5個月,“長株潭”河段鎘濃度嚴重超標。
據前瞻網記者了解,湖南全省受到“礦毒”及重金屬污染的土地面積達28000公頃,占全省總面積的13%。湖南14個市、州中,有8個處在湘江流域,超過4000萬人的生產、生活用水受到污染。
湘江因此成為全國受污染最嚴重的河流。“湘江之死”的報道時常見諸報端,“拯救母親河”的呼聲也喊了多年。
湖南大學水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羅勝聯教授的研究結果顯示,湘江霞灣港底泥淺處有2米,深處超過4米。另外,就算將這5萬立方米挖出來,如果找不到地方填埋,今后還將造成二次污染。
實際上,包括株洲霞灣港底泥治理、湘潭竹埠港企業搬遷等項目在內,湖南已逐步實施《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實施方案》(下稱《方案》),這一《方案》在2011年3月獲得國務院批復。
這一《方案》提出了民生應急保障、工業污染源控制、歷史遺留污染治理三大重點任務,具體的指標是“經過治理,鉛、汞、鎘、鉻、砷等重金屬排放總量要在2008年的基礎上削減70%左右。”
不過,無論是工業污染源控制還是歷史遺留污染治理,湖南各地推進的速度都極為緩慢。
霞灣港底泥治理場地的項目牌顯示,此項目于2011年11月啟動,原計劃于2012年4月份結束,預算的費用達2億元。但到現在,治理場地的底泥堆積如山,設備還在噴漆。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