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城鎮化發展“十二五”規劃
(六)推動智慧城市建設。
1.加快無線城市群建設。
加快推進三網融合,擴大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無線接入技術等無線寬帶技術應用的覆蓋面,實施光纖入戶和寬帶網絡光纖化升級工程。廣州、深圳、珠海等城市基本實現百兆寬帶接入家庭、無線寬帶和無線局域網服務覆蓋主要公共場所,構筑國內領先的無線城市群。到2015年,全省城市互聯網普及率、無線寬帶網絡覆蓋率均達70%以上,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實現高速率寬帶入戶,粵東西北地區城市實現寬帶入戶。
2.促進重點領域的智能技術應用,提升城市運行效率。
在政務領域,探索構建全省統一的電子政務網絡,逐步完善基層電子政務基礎設施,普及電子化政務辦公,推進行政許可事項網上辦理和審批,拓寬公眾獲取政府服務的渠道。在城鄉規劃建設管理領域,建立完善全省城鄉規劃基礎信息資料庫,加快建立數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將城市公用設施、道路交通、市容環境、園林綠化、房屋土地等信息納入數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和運行效率。在交通領域,積極推進城市交通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在交通引導、停車指引、公交管理、實時路況監控、重點車輛監管等方面開展智能交通示范應用。在公共安全與監管領域,加快城市智能監控、預警和報警聯網系統建設,重點在食品、特種設備、危險化學品、醫療衛生等領域加快智能技術應用,同時對機場、橋梁、隧道、場館等市政設施的安全運營狀況實施實時智能監管,大力推進消防安全“網格化”管理,不斷優化消防安全環境。在社區管理領域,探索建設集教育、文化、醫療、養老、物業管理等功能于一體的社區綜合智能管理服務平臺。
(七)保護傳承歷史文化。
1.建設嶺南文化城市。
圍繞文化資源、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景觀、文化場所等關鍵領域,創造良好的城市人文環境,推進嶺南文化城市建設。依托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華僑文化、雷州文化等文化資源,在城市規劃建設中體現中西結合、多元交融的嶺南特色,避免“千城一面”。加強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支持符合條件的城市申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整體性保護古城的空間肌理和歷史文脈。推進中山小欖、中山大涌、東莞寮步等文化旅游小鎮建設。培育城市特色文化品牌,發展以韶關大南華禪文化、肇慶中國硯都硯文化、潮州中國瓷都陶瓷文化和功夫茶文化、揭陽中國玉都玉文化、云浮禪文化等為重點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實施城市文化復興計劃,推動文化博覽工程和歷史文化展示工程,積極彰顯和弘揚城市文明成果,培育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
2.復興嶺南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和村落。
遵循改善民生、傳承文化、繁榮經濟的原則,推進嶺南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和村落復興工程,注重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的傳承,保留街區的文化內涵。繼續開展“嶺南特色規劃與建筑設計評優活動”,增進近代古商埠和騎樓街的文化氛圍。深入挖掘餐飲、旅游、文化、休閑娛樂等特色產業,打造一批個性鮮明、富有人文底蘊、具有活力魅力的精品街區和美麗村落。
3.彰顯城鎮建筑文化特色。
堅持地域性、時代性、文化性相結合,全面推進城鎮景觀設計工作,塑造具有鮮明時代氣息和地域特色的城鎮風貌。按照適用、安全、經濟、美觀的原則組織大型公共建筑的規劃設計,注重精神內涵和建筑風格的多樣化,使大型公共建筑成為見證城鎮歷史變遷的文化標志。繼承和創新廣府、潮汕、客家等傳統建筑在通風、遮陽、采光等方面的設計手法,應用現代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精心組織建設大型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建設一批適應亞熱帶氣候特征、彰顯嶺南文化元素和人文形象的新建筑,使之成為現代建筑精品和城市亮點。
4.切實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完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體制,建立文物古跡-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名城(鎮、村)的整體保護框架,實現歷史文化遺產的永續利用。強化城鎮文物古跡“紫線”管理措施,開展優秀歷史建筑普查,對文物保護單位和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逐宗進行修復和保護。認真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研究,加強對革命史跡、名人遺跡、重要遺址、傳統村落、工業遺產、華僑及涉臺文物的保護和利用。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