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
民營企業活力充沛。杭州通過不斷優化民多晶硅發展環境,民營經濟呈現出跨越式發展態勢。2008年,杭州市民營企業的數量、實收資本和營業收入等各項指標已居全省第一,有73家民營企業進入全國民企500強,連續6年位居全國城市首位;部分已經完成了資本、人才、管理和經驗積累的民營企業正在謀求新的發展,特別是民營企業與海外研發團隊的合作,將為杭州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市場空間比較廣闊。杭州所在的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經濟發達,人口眾多,地方政府和居民收入較高,具有較大范圍應用新能源產品的消費能力。這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也吸引眾多國內外大企業集團在此競相投資。
3、制約因素
杭州新能源產業在較快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總體上起步較晚,缺少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龍頭企業,與國內先進地區比較尚有較大差距,主要問題表現在:一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總體上還不突出。我市新能源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不少企業是近兩年從傳統行業轉型而來,多數在經營管理、資本運作、技術開發等方面相對欠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在與國內外優勢企業抗衡中處于不利地位。二是產業鏈發展不均衡。多數企業主要從事技術要求相對較低的加工業務,分布在產業價值鏈高端的企業較少,對整個產業的帶動引領作用有限。三是高端人才還很缺乏。除了少數海外歸國人才外,由于高校科研機構相對缺乏,造成能解決科研和生產實際問題的中高級科技人才十分匱乏,由此導致的創新能力欠缺已經成為我市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
二、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圍繞打造低碳城市目標,形成新能源產業的核心競爭優勢,以特色化、規模化、國際化為方向,以良好的創新體系和優越的投資環境為支撐,充分發揮民營經濟體制和民資充裕優勢,以開放集聚資源要素為途徑,創新創業孵化為重點,有限目標,重點突破;依托骨干項目帶動作用,以太陽能光伏、風電設備、新型電池等產業為核心,積極開拓核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領域,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較大市場份額的高附加值產品,構建集總部基地、研發、試驗、信息、制造、銷售總部、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高附加值新能源產業鏈,把杭州建設成為國內有重要地位的新能源產業基地,使新能源產業成為杭州新一輪經濟發展的戰略先導產業和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二)基本方針
——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新能源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政府要把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和優化產業發展環境相結合,強化產業發展中的主導力,在資金、土地以及應用等方面給予相應扶持,整合科技資源、促進產學研合作,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進產業健康發展。
——堅持集聚開發,后發先至。把開發區和工業功能區作為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引導企業向優勢區塊集聚,合理規劃布局關聯項目。強化集聚區塊研發、培訓、融資等服務功能和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統籌產業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合理規劃內部功能分區, 實現“生產與生態平衡,發展與環境和諧”, 推進產業集群化、規模化、生態化發展。
——堅持開放引進,創新突破。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大力扶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有成長優勢的研究成果加快產業化推進步伐,構筑自主知識產權標準體系。大力引進國內外企業、研究機構和中介服務機構,通過合資合作、配套協作、戰略聯盟等方式加速外地資本本地化進程,增強對本地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
——堅持項目帶動,重點跨越。發揮杭州比較優勢,集中有限資源,聚焦有限優勢領域,重點發展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品,以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帶動新能源產業鏈整體競爭力不斷提升。堅持以大項目統攬新能源產業優勢領域跨越式發展,著力推動本地優勢企業與國內外大集團合作,引進海外優秀研發團隊產業化項目。
——堅持示范應用,協同推進。結合低碳城市建設,制造與應用互動,推進太陽能光伏發電等一批新能源應用示范項目,逐步培育從裝置成套供應、工程設計到建筑施工的系統能力,擴大新能源產品在城市公用設施和居民生活中的應用。
(三)發展目標
到2015年,新能源產業發展具備相當規模,建立起比較完整的產業技術支撐平臺與產業配套體系,空間布局顯著優化,初步建成國內一流,國際上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新能源產業研發、制造和應用示范基地。
2015年主要預期目標
——產業整體規模快速增長。到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新能源產業力爭實現銷售產值1000億元。其中太陽能光伏產業實現銷售產值約400億元,形成2000兆瓦左右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生產能力;風電設備實現銷售產值約300億元,形成300萬千瓦整機制造能力;新型電池實現銷售產值約150億元;核能、潮汐能、生物質能、太陽能熱發電設備等領域發展迅速,總量顯著提高。
——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進一步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建設,骨干企業平均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比重力爭達到5%,建成若干國家級和省級科技創新平臺,國家重點扶持高新技術企業超過50家;在太陽能薄膜電池、太陽能電池關鍵制造裝備、大功率風電設備、新型動力鋰電池等領域關鍵技術和高端產品開發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擁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市場份額高、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拳頭產品。
——組織結構更有競爭優勢。加快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核心競爭力強、主業突出、行業領先的大企業集團和大批科技型中小企業,形成大中小企業緊密配合、專業分工與協作完善的產業組織體系。到2015年,培育年銷售產值超100億元的企業2—3家,年銷售產值超50億元以上的企業3—5家,年銷售產值超10億元以上的企業15—20家,上市公司超過3家。
——空間布局顯著優化。新能源產業加快向相關開發區或工業功能區集中,杭州市新能源產業園初具規模,空間集聚效應進一步凸現。到2015年,杭州市新能源產業園內規模以上新能源產業力爭實現銷售產值700億元。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