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請演講行業規模擴大,門店數量增幅超過日均銷售額
數據顯示,2017年,便利店行業銷售規模達到1905億元,較2016年銷售規模增長了23%,但增幅有所下降。
截至2017年末,全國便利店門店數量從年初的9.4萬家增至10.6萬家,較年初增長了13%;相比2016年,增幅有所擴大。
從便利店日均銷售額來看,2017年,單店日均銷售額達到4936元人民幣/店/日,同比增長10%,增幅小于2017年門店數量。而橫向比較來看,2016年單店日均銷售額增幅高達26%,高于2017年單店日均銷售額增幅,更高于當年門店數量增勢。
毛利率普遍不高、易虧損,行業發展面臨痛點
從盈利情況來看,大多數便利店的毛利率在10-30%之間,同時高毛利率(30%以上)的便利店企業在2017年的數量、占比均增加。
數據顯示,2017年,近四分之一的便利店企業凈利率超過4%,近四分之一的便利店企業處于虧損,而大部分便利店企業的凈利率在0-4%之間。這說明行業盈利水平較低,且融易虧損。
同時,可以發現,較高毛利率與較高凈利率的便利店企業的量、比在近兩年均有增長趨勢,"強者更強"現象初顯。
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當前便利店行業盈利水平較低,緣于其發展痛點。
首先,便利店企業成本增加。據統計,2017年,便利店行業中水電、人工與房租成本分別增加了6.9%、12%與18%。店鋪資源加速稀缺,以至于未來租金成本上漲壓力仍然存在;人員流動性大幅提升,加劇人員成本的上升,而水電成本的增加亦不容忽視。
缺乏便利店特色,便利性優勢難以體現。在中國,大多數的便利店都與中小型超市沒有明顯差異。在貨品選擇上,沒有自主開發新的商品或者領導其他人開發特色商品的能力。商品種類與陳列也都雷同,大都只銷售日常生活用品,就像是超市概念的復制,或者說是延伸。并沒有真正意義的突出便利店的特色。許多中國消費者更將便利店視為街頭巷尾遍布的小賣部。然而在歐美,品牌和服務被視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據相關調查顯示,獨創商品占50%以上才能達到30%的毛利,才能體現出一個便利店的獨特個性。
缺乏現代化的管理,物流配送環節較弱。當代的連鎖便利店仍然延續著傳統的用紙筆記錄的管理經營方式。雖然有不少連鎖便利店已經引用了現代化的辦公設備進行一些交易經營記錄,但他們并沒有在實際的操作中形成較為完善的營運辦公網絡,在信息共享、物流配送和商品采購等方面還是使用人工操作過多。這些對于連鎖便利店的發展都有著較大的局限性。
自身經營水平與管理能力落后,缺乏合理政策支持。便利店經營特點之一就是運用先進的現代計算機技術提供信息化的技術支持,而目前很多連鎖便利店缺乏這一方面的技術支持,使得各個連鎖便利加盟店之間在日常經營中出現信息交流不暢等問題,影響正常經營活動。

掃一掃
下載《前瞻經濟學人APP》進行提問
與資深行業研究員/經濟學家互動交流讓您成為更懂行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