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產資源呼喚綠色開采
礦山在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給環境、生態和景觀帶來了一系列的危害和問題。許多廢棄的礦山暴露在城市中,成為一個個“傷疤”。礦山的生態環境恢復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之一。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因采礦損毀的土地累計4萬平方千米,而且正以每年330-470平方公里的速度遞增;因采空或超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塌陷、滑坡、地裂縫及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達千余處。這些都嚴重破壞了土地生態系統,造成土地資源的損失,加劇了人地矛盾。
近年來,江西省通過在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礦山上發展苗木花卉產業,不僅實現了受污染土地的修復治理,而且還促進了當地農民增收,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有機統一的發展道路。
前瞻產業研究院礦山修復行業研究小組分析認為,充裕的治理資金是有效恢復生態環境的關鍵要素,礦區修復應秉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與農村污染耕地、城市工業污染場地不同的是,礦區污染場地由于有礦區業主,往往能找到相關責任方出資進行治理,而開采企業也必須承擔所開采區域的一部分修復費用。
與此同時,在涉及糧食安全及飲用水安全的區域,政府部門也應配套相關資金,制定一系列寬松的政策以調動企業進行礦區修復的積極性,如允許企業申請相關低息貸款、引入有開發價值的新產業等。
實際上,除了礦山企業自籌資金,國家投資修復資金也是我國礦山修復資金的主要來源。目前,國內投資修復資金主要包括各類保證金、綠色礦山建設資金、國家礦山公園建設資金等。
我國保證金的征收方式主要通過建立現金收益表,采取分階段征收的方式。我國保證金征收模式較為單一,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因此我國保證金征收模式的發展應該注意配套設施建設。如注重保證金體制中“罰”與“獎”的協調、建立環境修復認證制度、完善《治理方案》的監督管理、健全環境責任信用體系和多元化保證金征收形式等。
生態保護必須從源頭抓起,邊破壞邊治理,甚至破壞后再治理的方式,并不是解決礦山環境問題一勞永逸的方法。但是,礦產是經濟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不能不開采,問題在于該如何減少礦產開發引發的環境問題。
煤炭資源綠色開采技術體系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前瞻產業研究院礦山修復行業研究小組分析認為,礦山生態修復最好是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因為一般的生態系統在破壞后,很難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生態系統有個閾值原理,當外界對系統的干擾超過了閾值后,就很難恢復。
為解決上述問題,綠色開采成為了業界一種新興的生態保護創新理念。綠色開采作為一種綜合考慮資源效率與環境影響的現代開采模式,遵循循環經濟中綠色工業的原則,努力實現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開采技術,可從源頭制止破壞,對于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綠色礦山,發展循環經濟,打造和諧礦區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品牌、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