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科技園的創新成果如何與市場接軌?
國家大學科技園依托大學的知識、人才密集和創新環境的優勢,結合社會的資金、管理與市場需求,作為國家重要的科學技術創新基地、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創新創業人才聚集和培養基地、產學研結合示范基地,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已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于成立與開始建設的時間不同、所處的地理環境和經濟環境不同、所依托的學校性質與實力不同等原因,我國大學科技園雖然功能定位基本一致,但發展模式卻呈現出“一校一園”、“多校一園”和“區校共建”等多種多樣的局面。
此外,以深圳大學科技園為代表的虛擬大學科技園模式也逐漸興起。該模式整合了大學的教育科技資源和當地的經濟資源,在人才培養成果轉讓和高新技術產業孵化等領域發揮作用,并提升了更大的技術空間。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2-2016年國家大學科技園發展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十一五”以來,國家大學科技園的建設和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已經成為轉化高新技術成果、孵化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校師生創業的重要基地。總體實力不斷增強,體系初步形成,我國已累計認定國家大學科技園86家,涵蓋了24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134所高校。
截至2010年底,國家大學科技園現有可自主支配面積814.5萬平方米,入駐在孵企業6617家,累計畢業企業4364家。2010年,國家大學科技園累計轉化科技成果4606項,在孵企業申請專利5603項,其中發明專利2333項。
《國家大學科技園“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預計,到2015年,全國大學科技園總數達到200家,三級體系進一步完善。國家大學科技園總數達到100家,園區可自主支配面積達到1000萬平方米,依托專業服務機構總數達到1000家,在孵企業8000家。“十二五”期間,園區累計畢業企業5000家,服務企業10萬家,轉化科技成果10000項,培育創新創業人才10萬人,依托國家大學科技園的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80家,培育學生科技創業企業3000家。
盡管國家大學科技園發展迅速,與發達國家相比,國家大學科技園在經營管理、機制創新等方面還存在不小差距,表現出尚不能完全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高校中的知識優勢未得到充分發揮、科技成果轉化渠道不夠通暢等諸多問題,因此嚴重制約了科研院所的創新成果走向市場并轉化為實際生產力。
前瞻產業研究院大學科技園產業研究小組分析認為,“問題”的改善與克服僅依賴大學科技園自身力量顯然力不從心,必須有效利用社會資源,促進科技園區孵化功能的完善和升級,政府、共建高校院所和企業要從國家創新戰略高度出發,結合總體發展規劃,明確各自職能,精誠合作,才能將各方的優勢充分發揮,形成優勢互補、共同促進的良好發展態勢。
因此,盡快創建與完善利益共享、互促多贏的新型產學研自平衡機制是最為迫切的應對之策。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品牌、內容合作請點這里:尋求合作 ››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