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公司創新業務是“雞肋”?
一、期貨行業現狀:增產不增收
以下是中期協近期公布的一組數據:
2013年上半年,159家期貨公司代理成交額為128.33萬億元,同比增長88.17%;成交量為10.04億手,同比增長103.24%。而去年上半年,這兩項同比數字僅為1.82%和0.41%。
2013年上半年,159家期貨公司凈資本合計為411.17億元,同比增長18.39%,凈利潤卻為12.49億元,同比下滑39.10%。去年同期,期貨公司凈資本同比增長23.10%,凈利潤同比大增258.57%。
2013年上半年,共有58家期貨公司虧損,占總數近四成,虧損總額達2.44億元。
這組數據可以明顯看出,2013年期貨業交易量如此火熱的情況下,期貨公司的經營效益卻是背道而馳的。
二、創新業務是“雞肋”?
傳統上的期貨業務有很強的“同質化”,過去很多時候期貨公司的競爭就是拼手續費。由于收入來源單一,手續費競爭的白熱化一度讓期貨公司經營面臨困境。
為改善市場環境,推動期貨公司轉型,證監會積極推動期貨公司創新業務,拓展多元化的盈利模式。當前很多公司已開始試水境外期貨經紀、期貨投資咨詢和資產管理等創新業務。
理論上來說,新業務的推出可以給期貨公司帶來新的盈利點,有望能改善行業的效益。而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目前來看,新業務的實施并未從根本上改變行業的狀況。
據中期協統計,今年上半年全行業投資咨詢收入總計為2050.86萬元,資產管理收入總計為329.45萬元,平均到各家有業務資格的期貨公司頭上,確實寥寥。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4-2018年中國期貨行業商業模式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分析認為,目前很多公司在新業務上還處于嘗試摸索階段,新業務的開展還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如人才瓶頸、產品設計問題,還要考慮業務開展中帶來的風險及成本;還有一部分企業仍在觀望,遲遲不敢發力。
即使是已經開始開展業務的企業,也是將新業務作為輔助,并未大展手腳去開展。因此,出現當前的局面也是情理之中。
創新業務是“雞肋”還是“金礦”,還有待時間去考證。
三、商業模式轉型是不變的方向 新業務深耕是必然趨勢
毫無疑問,未來期貨公司不可能再僅僅依靠境內經紀業務賺取手續費來維持經營,企業轉型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企業想要在行業中生存,還需要在新業務、新模式上繼續深耕。
隨著這些創新業務的不斷推進,期貨公司服務實體產業的層次和水平將會有一個質的飛躍。但是,這一質的飛躍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從創新業務的試點到業務成熟運作,期間期貨公司還將面臨不小的挑戰。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