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未來路在何方
一、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遠遠不夠
在2006年之前,我國主要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做出研發成果后再向企業轉化,這難以避免地造成了科技成果與實踐應用之間一定程度上的脫節。
為加強科技與經濟之間的緊密結合,提高企業與產業內生創新能力,2006年,科技部頒發實施《關于依托轉制院所和企業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指導意見》,并在當年全面啟動了在轉制院所和企業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工作,由此開創了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快速建設的新局面。
據前瞻資訊《2014-2018年中國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與運行管理模式創新分析報告》中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掛牌運行的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達到了100多個,分布于材料、礦產、能源、醫藥、信息、制造、農業、交通等8個學科領域。
但是,相對于近300家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而言,我國的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還太少,僅為其的1/3,還遠遠未滿足企業的技術創新需求。未來我國將依托各行業領軍企業,整合資源,建立更多高水平的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
二、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建設與運行上面臨三大困擾
相對而言,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尚屬新生事物,在建設與運行上仍處于摸索階段,因此難免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
1、實驗室管理定位不清晰。企業與實驗室的發展目標不同,導致實驗室的定位不清晰。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自己的目標,而實驗室則更注重基礎研究,很多情況下巨額的投入并不能在短期內帶來經濟效益。定位模糊將直接影響實驗室的良性發展。
2、人員配備不合理。不同于高校與科研院所,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人才配備上略顯不足,主要體現在技術力量斷層、人員結構不合理。另外,受制于資金短缺,實驗室很少引進外部高端人才,這使得實驗室在研發水平上受到一定的制約。
3、缺乏可持續性的研究內容。目前,國內對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政策環境不完善,經費支持不夠,導致企業研究方向分散,難以集中力量開展技術攻關。
三、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未來路在何方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并將其作為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突破口。可以預期,未來國家將在政策與資金上加大推動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的力度,實驗室的發展環境將逐步優化。
除此之外,對于實驗室自身而言,要實現更好的發展,還需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良好的運營管理模式
對國家重點實驗室來說,良好的運行管理模式至關重要。前瞻資訊建議借鑒國內優秀國家重點實驗室——固廢資源化利用與節能建材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運行管理模式設置方面的經驗。
該實驗室實行主任——研究部——項目部三級管理模式,組建了由正、副主任和部門負責人組成的管理團隊,成立了工業固廢與節能建材研究部、生活固廢與節能建材研究部、危險廢物處置研究部、水泥與混凝土研究部、理化中心,同時通過跨部門、跨專業方式組建項目部,實行項目經理負責制。
在運行模式上,該實驗室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的智慧和指導作用,采用開放式運行模式,為行業內科研人員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和試驗環境。
2、建立人才互動機制
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高端人才是關鍵。因此,在充分挖掘與培養企業內部優秀的研發人才外,實驗室可與國內外知名的高校或研究所建立人才互動機制,吸引國內外的高端人才到實驗室進行課題研究與試驗,提高實驗室的整體研發水平。
3、凝練研究目標
實驗室需要始終堅持科研效用最大化,不做無用功的原則,在有限的人員配置下,加強與企業人員間的協調,組織富余人力完成科研項目,讓實驗室成為產品設計的技術支撐系統,在投入不多的情況下,可以得到一定的技術成果和經濟效益。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