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兒》收視飄紅 我國電視節目創新為何總是依靠海外引進?
統計顯示,《爸爸去哪兒》第五期節目以3.851%的收視率和16.73%的收視份額再次刷新了自身最好成績,并領跑周五該時段。雖然未能成功調到周五黃金檔播出,但22點的播出時間并未影響收視率的繼續走高。截至第五期,《爸爸去哪兒》前五期平均收視率2.89%,已超越2013年初《我是歌手》的同期收視率。從《非誠勿擾》、《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到《爸爸去哪兒》,為何我國火爆的電視節目創新總是依靠海外引進?
追溯歷史,中國電視業的起步遠遠遲于歐美以及亞洲的發達國家和地區,中國電視人的節目創新意識應該說是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國內電視收視市場的競爭局面逐步形成之后才被激發出來的,而此時的國際電視市場早已歷經其必然的運行規律,進入了一個完全成熟的階段。在中國,電視節目創新長期面臨著諸多困擾,既存在舊體制束縛下觀念的突破,還要面對整個電視節目生產流程必須適應新形勢下市場經濟規律的全方位革新。國內電視節目要追趕前人的步伐,必須了解前人走過的路徑;要想縮短與世界的距離,又必須放眼全球。于是,“拿來主義”成為了中國電視節目創新的一項重要手段。
隨著受眾口味的變化和欣賞水平的提高,以及市場競爭的白熱化,電視節目的發展也面臨著巨大壓力,“求新思變”成了電視節目尋求生存之道的突破口。然而,中國電視節目的創新研發狀況讓人擔憂,據統計,目前全國已有80%的省(市)成立了節目研發部門,開展節目創新活動,但實際上大多數研發還停留在搜集購買國外優秀電視節目的階段,或者對其他臺的成功節目進行簡單改裝模仿,實質性的研發工作還沒有開展起來。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電視節目創新模式與電視新媒體分析報告》分析認為,心態的浮躁、體制機制的不健全以及版權保護制度的缺失制約我國電視節目創新的三大瓶頸。在這個快速消費的經濟時代,受壓力逼迫的人們往往很浮躁、急功近利,缺乏先驅者們的犧牲精神,不能冷靜下來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索,于是不愿對本民族的文化精神進行深入挖掘,不能賦予內容產品更多的現實意義,也缺乏對社會現實的敏銳感知度,由此,節目的制作研發也就缺失了市場前瞻力和研判力。
此外,與國外媒體大多采用私營商業化或公商并營的媒介管理體制不同,雖然近年來國內電視媒體紛紛推動制播分離改革,但是,專業的節目制作公司如何壯大自身實力,與電視臺進行有效聯動,在市場化運作和產業化管理中實現效益最大化,是電視媒體的一個長期難題。造成國內電視節目創新力匱乏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對節目創意等知識產權保護的不足。目前沒有一定的機制對原創的節目形式、內容設計等進行保護,中國電視沒有版權意識,向來愛跟風抄襲。這使得原創方投入巨大資本和精力研發而成的獨創性成果得不到認可和保障,不僅讓原創者遭受巨大經濟損失,也損傷了其繼續進行創新活動的熱情和動力。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