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聚美優品售假 電商平臺與自營之間如何抉擇?
近日,京東、聚美優品等電商平臺被媒體曝出涉嫌售假。事件發生后,聚美優品、京東盡管先后發表聲明致歉,表示關閉涉假店鋪、無條件退貨,并進行嚴肅整改。而上市不久的聚美優品受傷不淺,股票大跌。
此次售假事件起源于一家小型貿易公司"祥鵬恒業",其制作假的品牌授權書以及報關單據等文件,以原單或代購名義,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奢侈品假貨。此事件一經曝光,將各平臺類電商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對于平臺類電商模式在產品質量監管上存在的硬傷,未來電商在自營與平臺上將如何抉擇?
B2C電商"自營+平臺"模式成主流
近年來,我國網絡零售市場實現了爆發式增長。其中,B2C電商憑借其在品類上的優勢,以及在物流和售后服務體驗上的逐步跟進及完善,推動了B2C交易規模不斷增長,迎來了B2C市場的繁榮。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電子商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B2C在網絡零售市場所占比重一路上升,2013年占比已達到35.1%,比2008年的6.8%提高了28.3個百分點。
圖表:2008-2013年我國網絡零售市場結構變化趨勢(單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B2C電商可分為平臺類電商、自營電商和垂直電商。簡單地理解,平臺型電商就是在線上搭建一個商城,吸引商家入駐,以向商家收取年費、廣告費、傭金等實現盈利;自營型電商即電商企業自身通過低價購買商品以高價在線出售,以賺取差價盈利;垂直電商即某一細分領域的品牌企業自建網站銷售自身品牌產品。
具體來看,天貓是純平臺類電商,而聚美優品、京東、亞馬遜、1號店/1號商城均采用的是自營+平臺的模式,對于能夠拿到平臺授權或代理權、經銷權的品牌,通過自營模式來銷售;而拿不到授權的品牌,則開放給第三方商家,由這些第三方在電商平臺銷售產品,再從成交額中抽取一定比例的傭金。
平臺類電商質量把控成掣肘
平臺類電商有諸多優勢:盈利模式多樣化、盈利穩定、抗風險能力強,而且能夠快速擴充品類,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近年來各自營B2C電商為突破瓶頸,紛紛向開放模式轉型,各主流電商平臺均加速拉攏商家入駐其開放平臺。像京東、聚美優品、亞馬遜、1號商城等都是從自營逐步擴充第三方平臺。
第三方平臺業務也確實給各電商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收益。聚美優品招股說明書中的數據顯示,2013年聚美優品第三方業務成交總額為40352億美元,占全年總成交總額的49.42%,與直營業務旗鼓相當。京東2013年直銷營收達670.18億元,第三方服務和其它營收為23.22億元,第三方業務雖然占比較小,但是增長是非常快的(2011年2.41億元,2012年10.46億元)。
但是,平臺類電商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對于第三方平臺商戶的產品質量難以把控。雖然目前各電商企業都會對第三方平臺商戶進行資質審查和繳納保證金來保障產品質量,但是這些措施無法從根本上杜絕假貨。一方面,資質文件造假難以快速識別,另一方面,商品在具體銷售過程中電商平臺無法把控,這就給商戶留下了漏洞。而一旦出現假貨,那對整個平臺甚至品牌的負面影響可以說是巨大的。
自營電商是否會取代平臺電商?
自營電商能夠全程把控商品來源、供應和物流,實現了商品的垂直化供應,這就為商品的質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證,這一點恰恰彌補了平臺類電商模式天生的缺陷。從這個角度來看,自營型電商模式更佳。尤其是對于上市電商企業而言,產品質量控制顯得尤為重要,自營或許是更好的選擇。目前,聚美優品就表示未來可能重構平臺類板塊的業務模式,逐步轉向自營。
當然,自營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毛利水平低、盈利難以保證,整體上仍屬于微利的商業模式。筆者認為,平臺類電商與自營電商各有利弊,平臺類電商不會因此就會被取代,在自營電商模式難盈利的情況下,開放平臺仍然是增加盈利的重要方向。未來各平臺電商在商品質量控制上會下更大的工夫,對商戶的資質審核將會更加嚴格。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