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工程建設行業迎來轉折點 未來挑戰大機會更大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筑業市場已進入完全競爭狀態。建筑企業數量眾多,截至2013年末,我國建筑業企業共有79528家,建筑業從業人數4499.31萬人。建筑業的企業規模呈“金字塔”狀,即存在極少量大型企業、少量大中型企業和眾多小微型企業。
2014年前三季度,建筑業新簽合同額125700億元,同比增長7.5%,比2013年同期新簽合同額增幅下滑近18個百分點,意味著未來的半年到一年之內建筑業的產值規模不容樂觀。分季度看,一季度新簽合同額33581.8億元,同比增長13.0%;二季度49279.8億元,同比增長11.9%;三季度42838.9億元,同比下降0.9%。新簽合同額呈現先高后低,逐步下滑的趨勢。
2014年建筑業增速大幅下滑,國民經濟新常態下,建筑業新簽合同額呈現逐步放緩的趨勢。2014年中央逐漸下放審批權限、新型城鎮化再次被新一屆政府的提及,地方政府的投資激情再次燃起,各地絡繹不絕出臺省級、市級重點投資項目,甚至多個出現地方“4萬億元”,總量規模遠超2009年的刺激政策,掀起了2014年上半年的新簽合同額的小高潮。但中央對地方投資不再兜底、地方政府財務的捉襟見肘,成為萬億投資真正落地最大的障礙,房地產市場進入低迷時期,意味著新簽合同額的熱潮不可能成為延續之勢,2014年三季度開始,建筑業增速進入低增長時期,行業進入轉折點。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工程建設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4年以來國民經濟進入新常態,房地產市場步入白銀時代,產能過剩等多重因素影響。建筑業揮別高速增長,進入減速慢行新常態,其中,房屋建設新開工面積17.96億平方米,同比下降10.7%,較2013年的房屋新開工面積,下滑近30個百分點,房地產下行成為建筑業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2015年建筑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進入存量時代,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顯得格外重要。
圖表1:2004-2014年我國建筑業總產值及增長情況(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隨著宏觀經濟進入新常態,房地產業急轉直下,中國建筑業除基礎設施領域外,將面臨全面下調。2014年全面增速為10.2%,真實情況一定已是個位數。政府為了調結構,不會通過直投形式大量投資工程項目,2015進入個位數增長已屬必然,事實上大量領域(房地產開發、商業、工業等)負增長也無可避免,整個建筑業進入實質負增長也有可能。所有建筑企業都增長的時代正式過去,建筑業分化開始。
但建筑業增加值占比GDP比重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次突破7%,表明建筑業的支柱地位不斷穩固,尤其是在2014年房地產市場低迷時期,建筑業依然保持較快增長。建筑業總產值、新簽合同額等指標均受宏觀環境影響,增速創近10多年以來新低,形勢依然較嚴峻。建筑業站在行業轉型升級的風口,上市企業經營狀況不容樂觀。在國內市場面臨多重壓力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強自身核心競爭力建設,逐步走出去承接業務,無論是國家商務部統計數據還是ENR公布的排名數據,皆顯示2014年我們建筑企業競爭力穩步提升,承接國際工程增多,但是與國際頂尖承包對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在新一屆政府提出“京津冀一體化”、“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部署的規劃下,2014年以來基礎設施建設多次上演維穩經濟的“救火員”,未來將帶來諸多發展機遇,建筑業市場整體形勢依舊看好。
相關推薦 |
![]() 最新行業動態,解密市場盈利點,把握行業競爭主動權 詳細>> |
工程建設監理市場需求日益增長 監理行業 |
海水淡化工程建設加快 規模化應用仍尚 |
投資力度加大 水利工程建設滯后局面將 |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