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畝田雖敗猶榮 農業電商任重道遠
這幾天被“一畝田”刷屏了。在互聯網時代,一家公司被大眾知曉,從驚嘆到哀嘆可能只需要短短一個月時間。開始是7月末,南方周末的一篇關于農業電商的深入報道被廣為傳播,由此一畝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并被視為創業者的知名代表。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一畝田一夜成名之后便要接受互聯網大眾的審視。“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接踵而至就是網友扒出該平臺譬如“6小時前劉老板采購了999.999噸毛桃”數據造假,再到驚爆眼球的突然裁掉了1500人,并且遭到投資方撤資的新聞。此后,傳言被證實并見諸媒體,一名被辭退員工致信媒體,曝光一畝田如何“刷單”作假。8月30日,針對裁員和撤資的傳聞,公司發表聲明稱,被裁員工是因為銷售中的違規和不誠信現象,也折射出公司的內部管理流程缺陷,并稱不存在投資方撤資的行為。
一畝田成立于2011年,主要商業模式是在線上為農產品生產者和批發商、采購商提供供求信息服務,線下為雙方提供交易撮合服務,同時擔任第三方資金擔保平臺。
一畝田的負面新聞不僅讓投資人對這家公司心寒,更引起大家對農產品B2B模式的未來前景的擔憂。目前網絡上對于農業電商的前景看淡主要有三個原因:
觀點一: 在傳統供應鏈體系中,批發商和農產地供應商的信任關系是比較穩固的,是建立在多年合作的基礎上的。這種高頻的供需關系下,買賣雙方對于平臺的需求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雙方很容易繞開平臺來進行單獨的聯系,而且由于其高頻屬性,合作關系一旦建立,粘性就會很高,更何況需求方也不會每天耗費精力成本去平臺搜索可能的更便宜更好的貨源,像一畝田這種平臺存在的價值并不高。
前瞻觀點:在傳統農業中,產銷信息不匹配造成了嚴重的農產品滯銷現象。往往在偏遠地區,環境好、產品質量高、供過于求、價格不斷降低,農民也因此越窮;在城市地區,環境污染嚴重、供不應求、價格持續上漲,食品安全成為社會焦點問題。
農產品電商應運而生,克服了傳統模式的不足,適時地解決了產銷信息匹配問題,給農產品的營銷提供了一個能夠與產品有效對接的流通體系,以往非標準化、分散少量的多樣性農產品逐漸向標準化、品牌化和規模化過渡。
圖表1:傳統農業商業模式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圖表2:互聯網時代農業商業模式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農產品電商超高速發展,證實了這種新模式的優勢。第一,互聯網讓農產品信息扁平化,減少信息不對稱現象;第二,交易方式的改變提高了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在互聯網時代,封閉、落后、孤立的傳統商業法則向互動、開放、共享和平等的新型模式轉變。處于高速成長階段的農產品電商給農產品的流通提供高效便利的低門檻營銷平臺,吸引各市場主體紛紛涌入,投資前景廣闊。
觀點二:農村物流制約農業電商發展。現在不少農村地區才剛剛有四通一達等快遞公司,且還都是到鄉鎮一級。而如果涉及大宗農產品的銷售,則需要大型物流企業的支持,其中多數地方得依賴公路物流。由于汽運成本相對較高,周期長,會增加生鮮產品的損耗(就不要考慮冷鏈物流了),而對于大宗貨物汽運又明顯運力不足。
前瞻觀點: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家對“村村通”的扶持,中國農村公路得到了顯著提升,村到鄉
鎮、村到縣、鄉鎮到鄉鎮之間的公路逐步硬化,達到了通行客車的條件,為城鄉貨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圖表3:2009-2013年全國農村公路總里程及增長情況(單位:萬公里,%)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004-2013這十年間我國社會物流總額增長了四倍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分析指出這主要是因為
電子商務的發展帶動了物流業的快速發展。而農業電商發展緩慢也是同期農產品物流總額卻只增長了一倍的原因。農業電商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圖表4:2004-2013年中國農產品物流發展情況(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觀點三:農村的線上消費習慣還沒產生,還需要被教育。線上消費習慣是農業電商的基礎,農村用戶的網絡消費習慣,其實需要很長的時間來培養,甚至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的投入。而當今大部分的農村都處在壯勞動力紛紛外出找工作,留下的大多是婦孺老幼的空巢狀態中。而這些人大抵文化程度都比較低,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用戶,更別說產生線上消費的習慣。雖然,線下收購模式沒被開發具有廣闊的藍海,但是受互聯網思維影響較淺的農村居民往往更愿意將農產品賣給信任的商販,這是由傳統的習慣決定的,并不能被一時改變。
前瞻觀點: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互聯網+智慧農業趨勢前瞻與產業鏈投資戰略分析報告》指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比27.5%,規模達1.78億,較2013年底增加188萬人。城鎮網民增長幅度較大,相比2013年底增長2929萬人。在整體網民規模增幅逐年收窄、城市化率穩步提高的背景下,農村非網民的轉化難度也隨之加大,未來將需要進一步的政策和市場激勵,推動農村網民規模增長。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向農村人口的覆蓋增強,第三條路徑向農村滲透將加快。從年齡結構上看,目前的農村勞動力人口以40、50人員為主,未來青年勞動力成長后,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和農業模式將更為普遍。
任何新生事物的誕生都會引起社會的質疑,國內電子商務的龍頭企業阿里巴巴也是熬過了初創期的陣痛才有了今天的市場地位。一畝田所遭遇的困境是每個創業公司都有可能遭遇的,外界對一畝田的質疑會讓這家公司遭受打擊,如果一畝田能改善自身管理,調整競爭策略,就有可能化劣勢為優勢。農業電子商務是大勢所趨,而一畝田已經走在了這個行業的前列。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