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結構產業加速發展可期 背后驅動力來自這幾個方面
驅動力一:政策加碼助力
2016年,《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提出“推廣應用鋼結構建筑,結合棚戶區改造、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實施,開展鋼結構建筑推廣應用試點,大幅提高鋼結構應用比例”。
同年11月,《鋼鐵工業調整升級規劃(2016-2020年)》要求加快推動鋼結構建筑的推廣應用,占建筑用鋼比重由2016年的10%提高到25%以上,力爭鋼結構用鋼量由5000萬噸增加到1億噸以上。
此外,鋼結構作為裝配式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受益于裝配式建筑行業的崛起。國務院、住建部發布的若干文件明確提出“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到2020年,全國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15%以上,其中重點推進地區達到20%以上”的發展目標,并指出各省市應加快落實重點任務,強化保障措施,促進裝配式建筑全面發展。
隨著中央對于裝配式建筑發展政策的不斷明確,地方政府的配套政策也在密集落地,部分省市出臺裝配式建筑專門指導意見和相關配套措施,提出培育一定數量鋼結構建筑龍頭企業和建材供應骨干企業,明確鋼結構建筑形式的推廣實施范圍以及各類新建建筑中鋼結構應用比例。
地方政府主要從財政補貼、稅費優惠、金融支持、行業引導、行政許可支持等方面給予政策鼓勵,如對部分新建鋼結構建筑進行直接補貼,對符合條件的鋼結構建筑列入專項資金扶持,對符合條件的鋼結構企業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
驅動力二:BIM技術推廣帶動
與傳統項目相比,裝配式建筑在深化設計、構件制作、施工吊裝過程中,尤其需要系統綜合集成,也更注重對質量、成本、工期、效果與環保的綜合評價,因此更需要BIM技術來提升建造的品質。
BIM在建筑設計、生產制造、建筑施工、運營管理、庫存與成本管理等各個環節都能發揮重要應用。我國從“十三五”科技攻關計劃中已經開始對BIM技術在裝配式建筑的應用給與支持,并且出臺相關政策,如2017年5月出臺的《建設項目工程總承包管理規范》要求建設單位對承諾采用BIM技術或裝配式技術的投標人應當適當設置加分條件;8月,住建部發布《住房城鄉建設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提出在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應用取得重大進展和基本形成科技創新體系的發展目標,重點強調要普及和深化BIM應用。
目前,大量地標性建筑已結合使用BIM技術,BIM在全國的普及是大勢所趨。預計到2023年,我國建筑信息模型市場規模可達22.81億元。BIM技術推廣有利于裝配式建筑的發揮在那,從而帶動鋼結構行業發展。
驅動力三:受益于總承包制度
鋼結構工程的系統性特點要求全產業鏈協同,實現設計、生產、施工等環節的有效銜接。工程總承包能促進工程建筑提質增效、推動建筑行業轉型升級,近兩年得到國家層面的大力推進。
但前期鋼構公司主要是以分包商角色參與,業務僅以設計和鋼材加工為主,中標價格常被壓制,利潤、回款也受限于總包商。受建筑工業化帶動,目前情況已有所改善。未來,鋼結構公司還將繼續探索和深入挖掘高效經營模式,增加話語權、在產業鏈獲取更多利潤。
驅動力四:造價成本差距縮小
隨著鋼構住宅建造成本逐漸降低和技術進步,鋼結構住宅與普通每平米造價差距已不大。2013年,鋼結構土建+安裝成本共2216元/㎡,僅高于普通住宅147.12元/㎡,此前由于我國人口紅利致人工成本較低,但隨著我國人口結構改變,人口紅利已經逐漸消失,人力成本持續上升。因此,人工需求低、產業化程度高、工期短的鋼結構住房造價與傳統混凝土造價差距逐步縮小。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于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鋼結構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鋼結構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鋼結構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鋼結構行業未來的發展...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