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運業的滑稽怪圈
航運行業存在著一個奇怪的現象:行業景氣時,各航線運費攀升,各大航運公司就開始瘋狂下訂單造船;而到了船只交付之時,行業景氣度下滑,于是運力過剩,運費回落,甚至全行業陷入虧損,各航運公司紛紛削減運力,“瘦身”尋求突圍;而當行業景氣度再次回升,航運公司又想通過擴大運量增加收益,又開始訂購船只。
如此周而復始,行業似乎始終在一個近乎滑稽的矛盾中循環。
2011年以來,受全球經濟和國際貿易復蘇緩慢、運力增長加快的影響,航運市場整體低迷。預計2011年航運行業實現凈虧損將近95億元,同比下降168%。受歐盟債務危機以及美國經濟疲軟等因素的影響,全球遠洋業務陷入低谷,中國遠洋航運企業亦不能幸免。據已公布的年報顯示,國內兩大海運巨頭中國遠洋和中海集運均告虧損,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104.5億元和-27.4億元。
隨著馬士基、地中海等航運巨頭牽起的漲價成功,運價最低的時候已經過去,但總體來看,航運業仍處于盈虧平衡點以下。受近期中東局勢持續動蕩影響,國際原油價格大幅飆升,截至3月16日,布倫特油價已較一季度前上漲超過了10%,導致船用油價格同步高漲,船公司航線經營成本增加。歐盟委員會擬在今年6月份開征“航海碳稅”,抵達歐洲港口的船舶,超出一定的排放標準,將要被征收稅費。目前,燃油成本在船公司營運成本中的占比已經超過30%;如果再征收碳排放稅,將進一步加劇公司的成本壓力。
受油價輪番上漲、經營成本不斷上升、企業現金流短缺等不利因素的影響,航運企業普遍嚴重虧損。這些因素短期內將困擾影響著航運行業,而后危機時代全球經濟貿易金融蘊含著一定的不確定性。航運業的寒冬,似乎依然漫長。
金融危機的到來猶如一盤冷水潑,打得眾航運企業措手不及,航運需求急轉直下,一些船舶訂單還未交付企業已經運力過剩。如2011年初,國際市場上有162艘10000 TEU及以上的船舶訂單,最晚交付期為2014年。
面對行業低迷,虧損嚴重的困境,中國航運企業紛紛調整船隊結構,“瘦身”船隊規模,削減運力,降低成本,輕裝上陣。金融危機以來,中海集團加快淘汰老舊船只的速度,4年間共處置船舶101艘、219萬載重噸。其中,未到報廢期而提前處置的船舶達到48艘,占總處置運力的48%。截至2012年2月底,包括中遠、中海等中國船公司封航的全球閑置船舶共289艘,總計運力為84萬TEU。
經濟發展的起伏不可避免,待到下一輪經濟復蘇,航運企業勢必會再一次擴張規模,增加運力。如此周而復始,行業似乎始終在一個近乎滑稽的矛盾中循環。我們認為,航運企業要對未來航運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跟蹤市場動態,準確把握航運行業發展的軌跡,適時調整發展戰略,控制運力規模。而“瘦身”似乎只能作為一個權宜之計。
我們認為,航運企業有必要保持一個較為穩定合適的運力,行業低迷時不至于因運力嚴重過剩造成損失,行業景氣時可以通過租賃船舶來解決企業運力的緊張狀況。此外,航運企業還可以根據正常經營的情況,充當船舶的出租方,充分合理的利用公司資源,提高企業效益。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