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多次提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一文帶你了解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地位
本文核心數據:深圳GDP、深圳四大支柱產業增加值、深圳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深圳人口、深圳企業數量
“十四五”多次提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2021年3月,在國家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多次提到要積極穩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并且規劃了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開啟可追溯到2017年,在習近平主席親自見證下,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粵港澳三地政府于2017年7月在香港共同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習近平主席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這件大事辦好。2017年10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2019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
深圳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的四個中心城市之一
(1)深圳定位于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了四個中心城市,七個節點城市,而深圳是規劃的四個中心城市中的其中一個城市。深圳的建設發展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起著重要的戰略作用,在國家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都明確提出了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定位。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深圳要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面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深圳要建設成為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標桿、可持續發展先鋒的現代化城市,奮力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方向前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
(2)深圳落實推進“雙區驅動”,制定了中長期規劃目標
并且,國家還提出深圳要落實好兩大國家戰略,推動“雙區驅動”、形成“雙區效應”、實現“雙區發力”。按照中央要求、灣區所向、港澳所需、深圳所能的要求,始終堅持學習港澳、服務港澳、對接港澳的態度,為“一國兩制”新實踐貢獻深圳力量。做強做大深港一極,鞏固深港“親如兄弟”般關系,建沒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
深圳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戰略城市之一主要原因分析
(1)經濟發展質量高
深圳能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戰略城市之一除了地理位置優勢外,深圳的經濟發展質量高也是奠定其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地位。
——GDP全國第三
深圳是中國首個經濟特區,經濟發展質量高、結構好。2020年,深圳GDP位居全國第三,為27670.24億元,比上年增長3.1%。
——“四大支柱”產業+“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
深圳產業結構以高新技術、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產業為主,這四大支柱產業已經實現了萬億元增加值。
此外,深圳經濟增量以新興產業為主,深圳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高達萬億元,占GDP30%以上。
(2)創新活力、包容性強
此外,深圳創新活力、包容性強。深圳是一座新興移民城市,實際管理人口由1982年的35.19萬人增長至2020年的1756.01萬人,其中有60%以上為外來移民,人口平均年齡為33歲。“來了就是深圳人”是深圳的獨特城市口號,這一口號體現了深圳“開放、包容、創新”的城市文化。
并且,深圳是中國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設計之都”,正在全力建設國際科技和產業創新中心,每天誕生60多項國際專利,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147億美元,占GDP比量達到4.2%。擁有各類人才總量580萬人,占常住人口的44.5%。微軟、蘋果、ARM等世界知名高科技企業均在深圳設有研發中心。
(3)營商環境優
深圳被稱作是中國最“市場化”和營商環境最優的城市之一。深圳市場環境公平,充分尊重企業,創業密度全國第一,培育了平安、華為、騰訊、招商銀行、正威、萬科、恒大等世界500強企業,有28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深圳投資。
截止2019年底,深圳共有195.27萬戶企業。其中,深圳私營企業達到189萬戶,占深圳企業總數的97%;外資企業有5.8萬戶,占比為2.98%;內資企業有4420戶,占比為0.23%。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環保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IPO募投可研、招股說明書撰寫等解決方案。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院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第1章分析了粵港澳大灣區環保行業的發展環境;第2章對中國及粵港澳大灣區環保行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第3章對粵港澳大灣區環保工程市場進行了分析;第4章對粵港澳大...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