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吹風談物價究竟是想拯救誰?
昨日(7月28日)早上8時44分,央行官網比較少見地掛出“將于8月初召開分支行行長座談會”的新聞稿。按往年經驗,年中分支行行長會議內容一般于8月上旬的會后公布,今年不但公布時間提前,而且公布了會議的主要內容。
央行為何一反常態,提前發文預告?市場普遍的解讀認為,從發文的時點看,這是滬指在經歷了8年來單日最大跌幅后的一次預期管理,在當前市場波幅較大、信心脆弱之際,央行此番表態,維穩意圖明顯。
事實上,雖然昨日A股指數還是跌了些,但投資者恐慌情緒有所收斂:一方面分析師們叫囂,央行的新聞稿已經暗示下半年貨幣政策不會轉向。另一方面,市場終于又看到“國家隊”身影,銀行、券商股都有不錯表現,一些小盤股也明顯被護盤資金推高。
不過,筆者看完了整個央行“維穩”的新聞稿,并沒有看到任何央行救市的信號。目前,市場已患上了利好“依賴癥”,高層任何的信號發出,都被誤讀為是特大救市利好。未來央行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仍然很大,國內專家們不應對此過份解讀。
首先,央行之所以急著提前拋出新聞稿,是為了穩定社會各界對下半年政策的預期,并非為了救股市。就在稍早之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份,我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4.8%,同比降幅比上月擴大0.2個百分點。而豬肉價格卻在幾個月內漲了50%,市場對下半年通脹抬頭產生擔憂。
對此,央行的公告指出,“受穩增長政策效果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近期物價水平低位企穩,其中個別商品價格也出現了一定的漲幅,但總的看,居民的物價預期保持穩定。中央銀行主要觀察總體物價水平等宏觀指標。”
央行的意思是,雖然豬肉價格連續走高,人們的通脹預期有所抬頭,但是當前經濟面臨的通縮壓力仍然存在,制造業方面的商品價格還處低位。所以未來貨幣政策不應只看食品價格上漲,還應將制造業方面的商品價格因素考慮在內。這意味著,下半年貨幣政策是否寬松要看具體的物價走勢情況而定,并不是一些專家稱的會到極度寬松的程度。
再者,絕不可低估食品類價格上漲,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力。盡管央行認為,貨幣政策應該將制造業方面的商品價格考慮進來,但是我國CPI的主要權重還是以食品為主。很難想像,食品價格大漲,CPI仍然會長期維持在2%以下。最近幾個月,豬肉價格對CPI的拉動在0.2~0.3個百分點左右,如果明年一至二季度豬肉價格上漲幅度達到50%,對CPI的推動將可能達到1.5個百分點。
而貨幣政策是否寬松,一方面要看宏觀經濟運行走勢,另一方面還要看物價而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漲幅僅1.4%,漲幅比5月擴大0.2個百分點,這已是CPI漲幅連續第10個月低于2%。而近期豬肉價格的大漲50%,雖然各方都在刻意淡化豬肉類價格對推高CPI指數的影響力,但事實上這個影響已經開始。除非人為修改食品類價格在CPI中的占比,再將工業類商品價格的權重提升上來。
再者,央行的貨幣政策本身也沒多大空間,所以很多人希望央行釋放大量流動性來支撐股市泡沫,很傻很天真。一方面從降息情況來看,隨著食品類價格的上漲,CPI反彈已是大趨勢,而目前一年期定存利率只有2%左右,如果年底CPI超過2%,則實際利率將為負值,這意味著降息根本沒有空間。如果硬要降息,只會使更多儲戶資金流失,從而推高中小企業貸款成本。
另一方面,央行的降準空間也有限。美聯儲將于第四季度加息,屆時會導致我國外匯占款的規模進一步縮小,為了避免社會流動性受到影響,央行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大幅降準,予以對沖。而目前還遠沒到央行大幅降準的時候,所以短期內要讓央行快速降低準備金率,也不太符合實際。
央行提前將一份貨幣政策新聞搞提前公布出來,主要是央行對剛剛公布的工業品利潤率快速下降,而豬肉為首的食品類價格上漲的回應。央行的意思是貨幣政策不應片面的跟著豬肉等食品類價格走,更應該將工業商品價格因素也考慮進去,這是給實體經濟打氣,而并不是救股市。事實上,央行繼續寬松的空間很有限,寄希望貨幣之水來支撐股市泡沫很不切合實際。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